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张军:为何提高收入流动性更重要

http://www.CRNTT.com   2013-03-01 08:18:27  


 
  我们强调公民教育机会和基本医疗健康机会的公平,不仅有利于改善长期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率,还可以通过促进收入流动来缓解收入差距过大带来的社会压力。也就是说,如果在决定和影响公民发展能力的教育和健康方面逐步实现机会均等,经济发展过程中就一定会形成社会各阶层间的快速收入流动性,而快速的收入流动则会大大缓解收入不平等产生的种种社会压力,这又有助于实现经济长期增长。

  那么中国的收入流动性在过去20多年来到底是如何变化的呢?本书第六章可以帮助回答这个问题。作者使用收入流动性的测度方法对中国城乡1989年-2006年的PSID数据(出自CHNS数据)进行测度,不仅度量了收入流动性变化,而且讨论了收入流动性与收入分配差距之间的关系。

  他的发现是,全国居民的收入流动性在上世纪90年代表现得较低,流动较快的时期是在2000年-2004年间。而2004年-2006年所谓“高阶跃迁”的收入流动则又明显减少,从而导致收入流动性出现再次降低的趋势。

  除此之外,作者还发现,低收入群体与高收入群体之间收入位次的变动,尚不是简单的位置互换,用作者的话说,是相邻收入阶层之间“相对向上的小幅轮动过程”。作者还指出,低收入群体的高阶跃迁能力不足。更有意思的是,作者在这一章的研究表明,“在收入位次波动最为剧烈的领域内,居民收入向下流动的可能性大于向上流动的可能性。”这一结论似乎更加令人沮丧。

  如何解释这一发现?为什么社会缺乏鼓励低收入群体高阶跃迁的机制?是收入分配政策本身的缺陷造成的,还是中国经济体制固有的特征?作者认为原因在于权力资本、教育资本以及制度因素从根本上制约了收入流动性,这显然较为深刻。

  但这项研究也有值得欣慰的发现。如果从城乡居民的收入流动性看,权衡注意到农村的收入流动性总体上高于城镇。

  2000年以后,农村收入流动的同时还伴随着收入位次的相对提高,这当然是积极信号,虽然这一现象的出现晚于城镇,但毕竟表明城乡一体化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在2000年以后开始对农民收入和收入流动产生了正面激励。事实上,上世纪90年代以来,城乡收入流动始终保持着不同模式,用作者的话说,“在收入流动性最低的那些年份,城镇的收入流动方向是相对向上的,而农村的收入流动方向是相对向下的,但2004年以后,城镇家庭的收入流动性有所改善,但相对向上的流动份额却在减小;农村家庭的收入流动性显着减小,但相对向上的流动份额却在增大。”

  这一研究的结论与最近其他经济学家对城乡收入差距和基尼系数时间变动趋势的发现极为相似。例如,在一些经济学家的研究中提到,差不多在2004年之后,得益于人口流动和支持农民收入增长的政策,中国城乡收入不平等的程度开始减弱。

  这个研究对政策有什么含义?我注意到,在分析哪些因素影响收入分配和收入流动性的时候,作者认为,除了从市场和经济增长的角度分析收入分配差距的变动及其趋势之外,还需要重视那些非市场的和非经济的因素,以便更好地厘清问题的源头。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