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改革前中国社会平等么?

http://www.CRNTT.com   2013-03-30 11:14:55  


 
02
改革前的中国也不是机会平等社会

  家庭出身好的更易当上干部,跻身政治精英阶层拥有更多财富

  从上述分析,干部阶层相比其他阶层一直拥有更多财富。换句话说,干部阶层相当于改革前社会的精英阶层或者政治精英阶层,属于社会的顶端了。那么,干部阶层之门是否向社会全员开放?

  1953年党中央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干部管理工作的决定》,“党管干部”成为干部用人的根本原则,政治上忠诚可靠成了重要选拨的要件。当时对干部候选人的阶级成分、政治经历、社会关系,以及家庭出身等进行严格的政治审核。其中,阶级出身或家庭出身的‘根苗红”是首要的考察条件。因此,在当时被称为“黑五类”(被贴上地主、富农、反革命分子、右派的民众)是无法跻身精英阶层。据学者孙明的研究,在当时家庭出身的差异影响了当干部的机会,军人的子弟有优势。不过,当时新政权核心的领导干部子辈并没有任何优势,因为他们在汹涌澎湃的政治运动中也成为国家政策的打击对象。

  从工作机会上看,男性找工要“拼爹”,女性则与教育背景有关

  众所周知,改革前福利是根据单位分配的,在什么样的单位工作,就有什么样的生活,诸如升迁机会、工资水平、住房条件、子女的教育机会等等都与单位挂钩。改革前,国有单位,由全民所有,与集体部门相比,都拥有较多人、财、物等资源,而且与集体企业形成主从关系。至于私营单位,相比国有单位和集体部门铁饭碗,最为穷酸了。

  所以,社会流动,屌丝要逆袭成为高富帅,就需要进入较好的工作单位。那么,在改革前,要进去好单位的机会是否平等?根据林南、边燕杰等人调查都显示:对于男性而言,其就业单位与父辈有关,而与教育并非直接相关,要进入好的单位,就要“拼爹”,但对于女性而言,就业单位更多地与教育背景有关。一种可能是父亲有选择地挑选社会关系,并且为儿子付出是大努力找到较硬的门路,然而对于女儿,他们的努力没有达到最大化。(见《中国城市的就业与地位获得过程》,林南、边燕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