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 
袁伟时:儒家传统困住了中国?

http://www.CRNTT.com   2013-05-17 13:51:43  


 
中国儒家没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阻碍历史发展 

  第四,讲完这个大背景后再回到儒家文化本身,它给中国转型究竟带来了什么。什么是儒家?很简单,大家可以看比较客观的文章,总结了老一辈学者对儒家的产生各方面的学术成果,即胡适的《说儒》,总结了章太炎、傅斯年等的研究成果,加上他自己的意见,相当长,讲清了整个源流。简单几句话讲就是,儒家原来继承了殷商那时创造出来的文化,特别是祭祀祖先、祝祷国家个人命运等;商代灭亡了,这些遗民中有比较先进的文化,周围反而是比较落后的民族,于是他们继续作为术士,也就是主持祭祀祖先、神鬼仪式典礼的阶层,整个思想特点很顺从,贵族的后裔比较多。后来经过孔子等人,慢慢发展成为比较完整的理论,“儒”等于“柔”,柔顺的柔,慢慢发展出一套比较刚强的学术。其中一些特点是等级制,维护等级制度,鼓吹等级,所为君臣、父子,最后发展到完整的三纲六纪。中国传统文化最简单最基本的,在制度层面上就是陈寅恪教授讲的“三纲六纪”,三纲不用讲了,六纪是六亲,分出亲等,父亲是一等,祖父母是一等,有六方面。《白虎通义》摘要中对此有阐述。制度层面是这样的。

  那什么叫制度?有时看这个问题很简单,但有些人就没有动脑筋。所谓制度就是规则,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上某些方面形成共识,怎么样做是善的对的,怎么样做是恶的不对的,这个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道德。能够得到多数人共识的最基本的道德,就形成社会规则,这个规则固定下来背后有权力基础,有暴力为支撑,不遵守规则就会受到惩罚,就形成了制度。大家讨论说儒学的发展分几个时期,里面当然有对的,有些也可以考虑。儒学这一套慢慢转化为中国传统的法律,董仲舒是一个阶段,那时要以《论语》为根据判案;等于文革时判断反革命要以最高指示为根据。后来逐步法典化,突出代表是东汉时期汉章帝在白虎关召集儒生讨论,说现在观念混乱,我们应该统一起来,于是由班固制订,皇帝审查批准,搞了一个《白虎通义》或者叫《白虎通》,那个东西就是法典,儒家的法典。后来中国所有的法律都继承了这个东西,随便找古代的一个律例来看,比如唐律、宋代法律、明律、大清律例等,都贯彻了三纲六纪,没有像西方罗马法那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条款。这是一方面,儒学的法典化。

  所以现在讨论儒学在中国转型中究竟起什么作用,它不是一个学术问题,而是一个事实判断问题。整个中国社会转型说到底是一句话,怎么样冲破以儒学为支撑的传统制度和传统文化。不冲破整个现代经济就无法发展起来。是不是完全没有着陆?也不是。我提供了一篇短文,即《儒学的历史命运论纲》,里面讲的我就不说了。所以现在我们讲历史上儒家的阻碍作用是主要的。

  当前又怎样?著名新左派人物甘阳提出,现在我们要建立中华儒家社会主义共和国。他说我们继承传统文化,就是中华传统文化,另外,我们的精华在儒家;共和国,就是继承辛亥革命以来主张的东西,包括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那些东西。这些是胡说八道,都是“上哄领导,下蒙百姓”的所谓理论。

  所以我认为,在制度方面要清醒起来,现代社会制度是大同小异的,但非制度方面就有广阔的天地。广阔到什么程度?又要和民族主义划清界线。在天朝观念的培养下,中国人那种强烈的民族主义处处都会变为社会转型的负担,而且,民族主义往往打出爱国之类的大旗,抢占道德高地,反对我就是不爱国,很麻烦。

非制度文化里有值得继承的,但不要作为民族自大的支撑

  其实应该讲,中国传统文化里面有很多好东西,不但是文学艺术方面,中医也有很多好东西,价值观念、道德修养挖掘一下也有好东西,但最基本的是要记住:第一,道德观念、所有非制度性文化也好,凡是现代文化的核心,个人独立、个人自由是根本;第二,当你讲传统的价值,包括老、庄等里面有什么好东西,不要忘记每一个民族都有好的东西。这里我提供一个材料,很多人都在想怎么发展儒家文化,那儒家文化是怎样发展的?从孔孟发展到秦以后法典化,成为宗法专制的思想制度是一段;到宋以后,宗法专制制度没变,但吸取了佛学的一些东西,发展出心性之学,不过要注意,这些修身养性之学的基本原则就是三纲五常,三纲是不能违反的,圣人之言是不能违反的,这是最基本的。在我看来是第三个阶段;近代以后也在慢慢变,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有一批受过西方学术文化训练的知识分子提出儒学的第三期发展。你们的讨论中有些人讲,我看了牟宗三那些东西就不再骂中国文化了。我想你们上当了,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牟宗三他们讲的一套完全吸收了康德哲学的成就,要注意,表面上跟孔孟相似,实际上很多东西都不同了,是牟宗三所理解的儒学,跟孔孟很多都是不同的。你要知道,这是当代一些学者提倡的,跟原来的儒学不完全一样。牟宗三、徐复观、张君劢、唐君毅四人曾在1958年联名发表了一篇重要文件《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我们对中国学术研究及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前途之共同认识》。这是第三期儒学发展的代表性文献。这个文献讲了11点,其中第11点归结起来要提醒世界人士中国文化有什么很特殊的地方。我读了半天,很难记,比如里面说中国文化有一个特点叫“圆而神”,西方文化是“方以智”,是讲论证的,一个一个问题搞清楚,这是方,但可能论证下来到尽头就不知道了。但中国文化是圆的。这些,可能对,也可能错,因为是没有办法证明。这都是知识分子愿意怎么说就怎么说。我曾开玩笑说,中国是拥有最多哲学教授的国家,全世界的哲学教授加起来都没有中国一个省那么多,但最缺哲学家,人家有哲学家、思想家,但中国很少有真正称得上哲学家、思想家这样的人。这要警惕。

  另外要警惕的是,所有这些原则不要说都是中国才有,其它国家没有。举个例子,我很尊敬杜维明教授,跟他有四五次对话,有些已经发表,有些没有发表,可能是对他的某些东西批得太厉害。他到处说他一个重要论点:中国文化很大的特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中国文化很大的特点。我对此不完全同意,为什么不同意?1987年开过一个世界宗教会议,世界上各种流派代表性人物讨论我们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可以继承的,最后归纳出为两点:第一条,以人道的精神对待一个人,各个宗教都有;第二条,“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各个宗教都有的共同精神。里面列举了很多,比如圣经怎么讲,犹太教怎么讲等,只是文字翻译、表达的不同,各个文化都有这些东西。所以,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没有搞清楚中国文化哪里是最突出的,超越了人家的,但作为中国人从传统当中吸收一些东西,用现代精神加以改造继承下来,不失为一个好主意。就如冯友兰先生所讲,中国传统东西按照原来的解释,很多很难站得住,但可以抽象继承。也就是说这个概念很好,假如光说仁义礼智信,五常,听起来一点问题没有。但按照原来的解释就有问题了,“仁”,很好吧?但传统的解释,仁者人也,讲人的关系是“亲亲为大”,讲亲等的,不是博爱,先照顾亲人。类似这些。所以我们说,修身养性、道德可以继承很多传统的东西,但不要作为一个民族自大的支撑。

  先讲到这里,请大家提问。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