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中国经济:以产业升级转变发展方式

http://www.CRNTT.com   2013-09-24 08:29:08  


 
  工业大而不强

  文章分析,中国发展方式的突出问题,表现为“偏重出口和投资-结构失衡”。问题在于,要搞清楚导致“结构失衡”的实质内容和长期性原因何在。

  关于产业结构的分析,流行意见着重批评“二产过大、三产和城镇化滞后”,但缺乏对工业内部结构的分析。关于大众收入低和消费能力不足的原因,多归结于城乡差距和“国企垄断”,而无视当前非公有经济占总量80%、劳资收入存在巨大差距这一事实。

  中国工业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位。200多种产品产量世界第一,钢铁、水泥、原煤、电解铝、造船产量占全世界的45%以上。仅看“量”的指标,很容易造成“工业化已经实现、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的错觉。但从“质”上看,我们还远未走出工业化追赶阶段。

  中国工业可分为“面向出口”和“面向国内需求”两大部分。工业品出口占工业总产值的25%~30%(主要是轻工、纺织、机电、电子通讯等);出口的60%(电子通讯产品的90%)由外资企业完成,贴牌产品占出口总量的50%。这部分产业和国内工业关联性不大,已经高度“融入”西方主导的国际分工体系。

  跨国公司掌控全球产业链(“微笑曲线”)的高端-高附加值环节——研发设计(专利品牌)、高端加工、营销服务(接单、运输、金融保险)、客户服务(如工业装置的远程维护),中国厂商处于底部的简单加工环节。如东莞贴牌衬衫的出厂价,仅为西方最终售价的百分之十几,中国厂商只是个打工角色。

  10几年来,西方经济中制造业比重下降、三产比重上升,和中国沿海出口加工业的发展基本同步。西方“现代服务业”就是全球“微笑曲线”的高端高附加值部分,它和餐饮零售等“传统服务业”是两个概念。

  国有经济在能源资源、电力、冶金、交通运输装备、军工等基础、命脉、战略性行业尚占优势,在装备制造业中保留了骨干企业。正是这些领域国企的存在,保证了中国工业核心部分的自主性。

  在多数竞争性领域(采矿、纺织、轻工、造纸及各类建材),国企、民营、三资“三分天下”(外资在电子通讯、仪器仪表占绝对优势)。民营工业企业近30万家,除少数著名企业外,总体规模偏小,组织力弱,技术研发实力不足,停留在成本价格竞争阶段。

  外资占工业产值比重不到30%,具有规模、组织、技术、营销等方面竞争优势。在许多分行业中,外企占据前几名位置,掌握主导权。如放任这一趋势,中国工业体系面临被外资侵蚀分割的危险。

  中国工业总的特点是大而不强,结构“矮化”和技术“空壳化”。第一工业大国,又是品牌和知识产权小国、技术后进国。中低端产能严重过剩,高端产品(如精密机床、民航客机)靠进口。关键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超过50%。

  例如:2012年中国生产了11.8亿部手机、3.5亿部计算机、1.1亿台彩电,但其中核心芯片的80%、液晶面板的70%靠进口(对信息安全至关重要的路由器、基础软件更不必说);年产1000万辆轿车,发动机等关键部件靠进口;高铁举世瞩目,轴承、轮毂、轴等关键零部件依靠进口。中国钢产量7亿吨,每年要进口七八千万吨高级钢材。具有“比较优势”的纺织业,高端纤维和面料、机器设备依赖进口。先进技术和装备一代代引进,消化创新乏力,被动追赶。

  缺乏自主核心技术和品牌,使我们工业附加值偏低、国民收入大量外流。每部国产手机售价的20%、计算机售价的30%、数控机床售价的20%~40%,用于向外国厂商支付专利费。进口一箱intel芯片的价值等于一列车钢材。中国工业平均增加值率26%(美国45%、英国33%、日本34%);销售利润率仅5%(intel的利润率30%以上)。我们的经济增长,基本上是平面的规模扩张,总体处于全球产业链“微笑曲线”的中低端位置。

  技术被动追赶的基本原因,是长期忽视技术和产业进步的自主性,耽于“市场换技术”,依赖技术引进、迷信外资“技术溢出”。这就助长急功近利和短期行为,压抑了自己的主动性。相比航空航天等国防领域,因技术封锁激发了自主技术进步,就可以看得很清楚了。

  开放是为了吸收消化国外先进技术、增强自身能力,而不是要放弃本国工业和技术能力的主体地位、当外国附庸。这是基本的底线。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