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 |
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关键 | |
http://www.CRNTT.com 2014-01-17 09:34:14 |
二是宏观政策调控本身。首先是政策确定的利率高,中国贷款利率远远高于同期的国际贷款利率。2001年以来,中国利率远远高于国际利率,即使在美国欧洲金融和债务危机阶段,国际商业贷款利率只有1%-2%之间,中国人民币贷款利率在5.8%-7%以上,目前更高。政策确定的利率高,是因为中国物价水平相对高。但物价高,又是外汇占款高、货币供应量宽松乃至过快增长所导致。 其次是政策调控,抬高了受控制行业的资金价格。2007年以来宏观政策压缩所谓产能过剩行业,房地产、钢铁、有色、水泥、玻璃(1260, 3.00, 0.24%)等行业信贷受到控制,而2009年危机以后,这些行业的发展超出了政策的判断,不仅价格高涨,产能也迅速扩张,这些行业以高利率吸引资金,催生了信托、理财和委托贷款、承兑汇票等影子银行业务的发展,资金大量流向这些行业。由于价格上涨幅度大,企业可以承受高利率。 目前,虽然钢铁、有色等行业产能过剩,价格下跌,承受不起高利率的资金成本,但它们也愿意从银行贷款(或者银行希望它们贷款),然后企业放高利贷去谋取利润以弥补损失,银行也愿意借助大企业把贷款指标用出去。而房地产的价格持续走高,吸引大量资金直接和间接从事房地产项目投资。2007年以来,房地产企业实到资金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2%-37%,2013年1月-10月占36.44%,预计2013年房地产企业实到资金有望达到16万亿元多人民币,比去年增长33%以上。房地产企业2012年上半年筹集资金的成本达到20%-30%,2013年只有10%-15%,虽然有所下降,但带动了全社会的资金利率走高。 最后是政策反覆。金融危机以来,政策在早期阶段支持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展,使地方从中获益很多。但地方债务加重以后,政策开始限制融资平台从银行直接获得贷款,迫使地方政府通过银行表外业务获得资金,这也抬高了资金价格。由于行业尤其是房地产行业的周期景气,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需求,也催生了大量信托和理财产品,从而使资金价格居高不下。虽然目前对政府融资平台控制趋向严厉,但地方政府变着花样吸引高利率的资金,助长了利率高企。 三是二元金融制度下的利率市场化逆向改革推动资金利率上升。2010年以来,为控制信贷规模扩张,中央银行恢复了表内业务——信贷规模数量控制,而表内和表外业务两种管理制度,民间金融和正规金融两种体制,在利率市场化机制下,导致市场出现两种资金价格,表外、民间资金价格远高于表内、正规金融资金价格,其幅度在50%-100%以上。 为规避监管和数量控制,为追逐高利率,银行则尽量做大表外业务,或者与民间金融机构联手放高利贷,表外业务迅速扩张,而表内业务增长相对缓慢,从而导致大量存款搬家转变为理财产品、信托产品和委托贷款、承兑汇票等,有些银行的表外业务甚至超过表内业务。 金融改革和利率市场化的方向就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让市场从分割、垄断走向统一、公平和竞争,让资金从多重价格趋向统一价格,但目前的体制却将统一市场拆分为二元市场,将原本统一的资金价格制造为合法的两种价格,让金融体制在某种程度上回到了以前的价格双轨制、汇率双轨制和股票双轨制时代,出现了利率和贷款的双轨制度,让利益集团合法合理谋取暴利。 信贷数量控制和利率市场化结合,是利率高企的制度因素。 四是银行等金融机构自身原因。首先,存款指标和利润考核、工资挂钩等压力,迫使银行等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将利率抬高。 其次,银行机构之间的竞争,让存款人有了很多种选择,使银行不得不上浮存款利率,或者把存款转化为理财产品。 再次,期限错配。一些银行追逐利润,发展了大量的表外业务,而表外业务的相当部分资金是长期资金,尤其是房地产和地方融资平台项目,银行不断发行新的理财产品来替代到期产品,产品一旦到期不能兑现,就必须从银行间市场进行短期拆借,银行间市场利率就会飙升,这反过来推高理财产品利率。2013年6月和12月的银行间市场利率大幅度上涨,使理财产品的平均利息大大提高。 最后,银行内部信贷指标和行业信贷控制等,使借款人和放贷人以及各种中介变着法子从银行将资金套出,而这也加大了资金成本,抬高了利率。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