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 | |
农村空心化治理 | |
http://www.CRNTT.com 2014-01-19 10:28:44 |
农民经济上的选择是农村空心化原因之一 中国社会科学报发表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郑万军文章表示,从微观上看,农村空心化是中国市场化进程中农民基于现实比较的理性选择结果。1978年以后,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以及1982—1986年的5个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农产品供给迅速由短缺转为盈余,农村开始出现富余劳动力,为追求更多收入,部分农民开始进入城镇就业。与此同时,1984年以后随着中国改革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尤其是到1990年代中后期农村发展滞缓,农资上涨但农产品价格低迷,“打白条”现象普遍,农村税费名目杂多、农民负担过重,各地开始出现土地抛荒现象。加之各地政府倡导“打工经济”、大力推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战略,大批青壮年农民离乡入城。即使税费改革及2006年全国范围取消农业税、种粮直补等系列惠农政策实施以后,在乡务农的收入也远低于城镇务工的收入。因此,时至今日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的脚步并未放缓。然而,在城镇务工的农民工既不同工同酬,更不能享受同等的公共服务,出于经济的考虑进城务工者只能把部分妇女、小孩和老人留在农村,即俗称的“386199”留守部队。农业生产主体的严重流失既直接导致了大量土地的抛荒和房屋的闲置,也致使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乏人和村民自治的严重虚化、异化。 农村空心化是城市对农村过度汲取的结果 文章分析从宏观政策上看,农村空心化是中国二元经济体制下长期重视工业和城市,从而导致工业对农业、城市对农村过度汲取的结果。新中国成立后,从“一五”计划开始中国即实施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基础极为薄弱,为保证重工业部门优先发展所必须的资源,1953年在农村先后实行了“统购统销”政策,1955年开始推行城乡户籍制度,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制度,1983年撤社建乡(镇)。系列制度变革和配套政策的实施,一方面通过剪刀差为重工业优先发展获取了价格低廉的各种资源,另一方面通过禁止农民自由迁徙维持了社会的稳定。然而,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迄今难解的“三农”问题。尽管中国的改革大业由农村而起,但经历1980年代初的短暂繁荣之后,由于改革重心的转移和后续政策的短缺,加之二元经济体制的延续和前述相关制度的惯性制约,即使后来出台了诸多惠农政策,也未能根本扭转农村之颓势。相反,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客观上加剧了城乡的分化,以致今日严重的农村空心化问题。由此可见,从根本上讲农村空心化是中国现存二元经济体制和城乡关系异化的必然结果。 |
【 第1页 第2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