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 | |
可融入的城市化是成功现代化的密码 | |
http://www.CRNTT.com 2014-01-26 09:35:59 |
第一财经日报发表经济学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华生文章表示,工业化是在农耕文明中发生或引进的。因此,先进的工业和城市与传统落后的乡村农业并存的二元经济结构,是现代化的起点。现代化就是二元经济结构此消彼长、城市化率不断提高的过程。但是,对于一个落后国家,实现从落后农业国向先进工业国的转变,面临着资本短缺、积累不足等种种困难。经济起飞的前提条件是农产品剩余的积累能支撑早期工业化的起步。 中国在上世纪50年代土地改革和国家工业化的布局发展,就是这样的良好开局。只是由于后来长期采取的经济封闭体制导致工业化的发展几经曲折。上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和引入市场经济体制,既激发了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又使中国开始融入世界经济体系,能够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和比较经济优势,实现了持续达30多年的经济起飞。 文章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高速发展,在世界经济史上,就人口经济体量和持续的时间来看,都是绝无仅有的。但是由于我们经济起飞时的人均收入起点很低,目前我们仍然处在典型的中等收入阶段和二元经济结构转变的中期。从这个角度看,并没有超越二战之后相当一批经历了经济快速发展、今天仍处在中等收入阶段的发展中国家,与东亚已成功实现现代化转型、进入高收入阶段的日本、韩国、新加坡和中国台湾等地区相比,仍然存在要完成二元经济结构转变的挑战。 文章分析,从先进工业与落后的农业并存的二元经济结构,过渡到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的城市经济主导,农村也实现了农业现代化的一元经济结构,其前提是实现农村就业人口向城市就业人口顺利转移,使得国家的绝大部分就业人口转入现代的城市经济体系,从而改善农村的人口资源关系,使留村的农民能够实现农业现代化方式的规模经营,从而消除城乡之间收入差距。 但是,在很多发展中国家出现的情况是,由于种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工业和城市经济能够吸纳的农村转移人口有限和缓慢,因此,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农村,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长期存在。 同时,也有一部分国家,典型的如上世纪后期的拉美国家,农村人口大量进城,城市化率很高,但进城农民的相当大部分并未进入正规部门就业,融入城市化的市民生活,而是进入了城市贫民窟,从而形成了城市化的梗阻和消化不良。 而且城市的紧密近邻效应,形成了更加鲜明的贫富悬殊和对立。加剧了政治思潮的两极分化和社会动荡。当然更有一些发展中国家,典型的如印度,既有大量剩余劳动力在农村滞留,又有城市贫民窟的普遍存在,这种进城留乡都难以摆脱困境的二元经济结构当然更容易使人感到无助。 显然,无论城乡之间存在的二元经济结构,还是城市内部存在贫民窟的二元经济和社会结构,都不是可融入的城市化。 |
【 第1页 第2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