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 |
由马航失联想到的:灾难考验心灵鸡汤 | |
http://www.CRNTT.com 2014-03-18 11:05:20 |
对中国人而言,最早的心灵鸡汤,应该是1996年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畅销书《心灵鸡汤》,作者是美国的畅销书作家杰克·坎菲尔和马克·韩森。这本书由一则则励志的小故事构成,故事前面会引用世界文豪的一句话,故事讲完后作者会用简短的话告诉读者:“记住:重要的是你如何看待发生在你身上的事,而不是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或者,“如果派蒂?威尔森都能有这样的成就,那么身心健全的我们不是应该有更大的发挥?” 我们不得不说,这种心灵鸡汤的确有它的价值。它激励人奋发向上、克服困难、在逆境中积蓄力量……这些都符合鸡汤的定义:有营养、味道好、便于消化。心灵鸡汤对某个年龄段的青少年甚至是必须的。 书中的内容与社会现实并不符合,但正如美国学者赖特所说,大众传播中的内容并不都是务实的,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为了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当层次不同的人面对同样的内容,所引起的反应是不同的。北、上、广的年轻白领对心灵鸡汤并不陌生,但他们更乐意传播的是披着鸡汤的外衣,实际上挖苦鸡汤的幼稚性的互文性段子。所以对他们而言,一本正经传播原教旨主义的心灵鸡汤就显得层次低下了。 回到灾难问题。依赖并习惯于互联网生活的人群,对低效率的媒体传播早就不满了。早在汶川地震期间,白领们就自发组织翻译了《地震自救手册》在网上大量散发。 一方面是正宗的心灵鸡汤已经不太适合互联网时代的成年人,另一方面,新炮制出来的假冒伪劣的心灵鸡汤对任何人来说都不再是营养品而是地沟油。面对雾霾,于丹发布的微博就是典型的伪劣鸡汤:“雾霾持续到了周末,天昏地暗一座北京城,能做的就是尽量不出门,不去跟它较劲。关上门窗,尽量不让雾霾进到家里;打开空气净化器,尽量不让雾霾进到肺里;如果这都没用了,就只有凭自己的精神防护,不让雾霾进到心里。” 在此之后发生的马航MH370失联,似乎对所有事情都掌握着最好处理办法的于丹只转发,不说一个字。深谙鸡汤烹煮之道的她似乎已经明白此刻心灵鸡汤不适合端出来。但有些媒体还不明白,在事件发生许久之后,仍然在倾泻人们已经不需要的鸡汤。 在此之前,事实上为鸡汤造势的还有遏制媒体寻找信息的倾向。连新闻研究者张志安教授都说:“事件的离奇性、去现场的高难度、空难的专业性,对记者来说极其具有挑战性。有时候,与其众声喧哗,不如耐心等待。”如果不去现场,不去寻找专业信息,剩下的就只有煨汤与热汤了。这是不是说让记者放弃自己的天职?记者当然对空难没有知识储备,但这个国家有空难知识的人,记者可不可以去采访?对国际重要媒体的信息可否进行评述?对以往发生的空难可否进行梳理并总结以往的经验?如果因为具有挑战性就耐心等待,记者这个职业还能吸引有起码进取心的年轻人吗? 所以,某媒体官方微博发出以下内容的微博就一点都不奇怪了:“又一个黎明来临。此刻,你已失踪近54小时。239个生命,154名同胞,快回来!所有人都在祈祷,全中国等你进港。今天,救援仍将继续,我们还在守候。坚持,努力,说好不放弃。无论结果如何,我们在一起。等待奇迹!等你回家!”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