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郝沛然:两德模式对两岸关系不可盲目套用

http://www.CRNTT.com   2014-04-07 00:12:20  


 
  第一,对于双方关系,彼此应互不为外国。就目前而言,两岸各自的法律和法规都做了类似的规定;以台湾当局为例,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宪法增修条文”即确定了“一国两区”的关系,并用《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规范两岸人员往来。(29)

  第二,正如“两个德国”共同代表着德意志民族一样,两岸双方一起构成了中国主权和领土的完整体,大陆在国际社会上应为台湾当局留有适当的空间。对此,两岸一方面基本停止了外交战,使台湾当局以“中华民国”的名义与二十多个国家进行着官方往来;另一方面,台湾当局也以“中华台北”或“单独关税区”的名称参与了经济、文化、贸易、体育、卫生等领域的国际组织。

  第三,在“主权”分歧没有获得解决的情况下,求同存异,可以依照“两德模式”,两岸进行经济、文化、贸易交流和人员往来,加深彼此的瞭解和认识,甚至形成一种经济、文化的共同体和联盟。尤为重要的是,两岸应尝试就军事和安全问题举办磋商,进而签署“和平协议”。

  第四,加强双方当局的联系,甚至实现领导人的互访。“两个德国”不仅实现了互设联络机构,领导人还进行过历史性的会面。对于两岸而言,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因素导致的对抗性极为强大,因此这并不容易。然而,在实践中,随着“海协会”与“海基会”的建立,两岸官方通过了民间组织这一“白手套”的方式不仅解决了两岸交往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还签署了一系列协议,有力地推动了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此外,海峡“两会”不久将实现互设代表处和办事处,这也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当然,两岸领袖人物以何种名义、何种方式会见,确实不妨参酌“两德模式”。

  第五,在制度上予以变通,为两岸统一营建政治基础。事实上,如同联邦德国当时为民族统一设置“加入条款”,邓小平等大陆领导人早已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战略构想,虽然它还不够成熟或者得到的认可度不高,但类似的制度安排确实值得两岸当局予以思考、研究。

  诚然如是,但两岸关系更有其特殊性;“德国问题”是“二战”和“冷战”的结果,而“台湾问题”产生之主要原因是国共内战,美国干预乃是促进和固化因素,且无论世界局势如何变幻,绝大多数国家均承认“一个中国”原则,更没有一项国际法依据可以确凿无疑地证明,台湾“独立”于中国之外。因此,“两德模式”对于海峡两岸而言,如奉行“拿来主义”的策略,则很难乐观。

  (一)“两个中国”必将导致“台独”恶果。

  就“两德模式”确立之双方法律地位而言,笔者以为,若将该“模式”完全适用于两岸,根本无法取得“以‘一个中国’为指向的‘阶段性两个中国’”策略之效果;相反将退化为“一中一台”。

  1、“中华民国”将彻底沦为“台湾共和国”。台湾与祖国大陆分离已逾一甲子,更兼有李登辉、陈水扁对于“本土化”和“台湾主体性”的刻意营建,相关思潮亦逐渐窃据台湾社会之主流地位。换言之,“中华民国”已经在地化,与“台湾共和国”几近同体。多家民意调查显示,无论是认同中国还是支持统一而言,在近二十年中均呈现式微趋势。对于统“独”倾向,“国立”政治大学选举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从1994年初到2001年5月,台湾民众主张急统或急“独”的比例很少超过5%,而主张“维持现状看情形,再决定统一或‘独立’”和“永远维持现状”的比例之和总在五成上下,居多数。(30)即使到今日,中国国民党的马英九执政已满五载,但台湾民众的统“独”倾向仍以“维持现状”为主,偏统势力非常弱小。(31)简言之,在李登辉执政中后期,台湾民意已发生较大转变且一直延续。因此,在如斯情势下,一旦将“两德模式”完全适用于两岸,“主权”和“治权”几乎完全不一致且被视为“不正常”的“中华民国”必将为“正常国家”--“台湾共和国”所代替,而涵盖中国大陆的“中华民国宪法”也会被大幅修改乃至被废除。届时,拥护现行“法统”的国民党和“泛蓝”民众将加剧与民进党及其他“台独”政团的争论和冲突,这会加深台湾的族群对立,导致社会完全被撕裂。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