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韩国有没有故意和中国抢遗产?

http://www.CRNTT.com   2014-04-08 13:27:15  


 
  如韩国最早申遗成功的“宫廷宗庙祭祀礼乐”(2001年),实际上是在“藩属文化”期间,中国明代帝王向受“郡王”封号的朝鲜王室颁赐的,被东亚文化圈公认保留了原汁原味的中国宫廷祭祀礼仪传统;2005年申遗成功的“江陵端午祭”系以“节庆”名目申请,而这个“节庆”的源流,则是中国古老的端午节习俗,端午祭“申遗”成功被中韩部分媒体和网络哄炒,一度引发“屈原变成韩国人”的一片惊呼,产生戏剧性的连带效应;2010年申遗成功的“大木匠”,虽冠以“韩国传统木制建筑技艺”的名目,但许多中国学者却认为,“大木匠”的源流,是中国唐代古木建,“根”在中国,韩国的申遗有“和中国抢”的意味;2011年韩国一口气申遗三项,其中的“走绳”(古代走钢丝)和苎麻纺织都被中方部分学者认为带有“中国血统”;2013年韩国高调推出的重点申遗项目——泡菜和越冬泡菜文化,则被部分中国媒体、网民百般调侃,认为是“把中国人的泡菜也据为己有”,一度引发两国网民的网络“互喷”;此次的暖炕,自然也免不了这个俗。

  当然,有些中韩网民、甚至部分媒体争抢对掐得不亦乐乎的“申遗”,最终被证明不过是以讹传讹,如“风水”、“活字印刷”、“韩(中)医”、“春节”,甚至“汉字”等都是如此,这些有的不过是韩国某些地方、协会或学者个人的一厢情愿,被媒体或网络片面炒作放大,有的则是无中生有的捕风捉影,甚至不排除个别极“雷人”的条目,是好事的两国网友故意捏造出来“吸引眼球”和“聚集口水”的。

  值得一提的是,韩国从官方到民间,普遍将“申遗”当作文化产业和“摇钱树”来开发,几乎从第一次“申遗”起,这一思路就贯彻始终,这种思路表现到“中韩申遗之争”中,一方面会显得“斤斤计较”和“牵强附会”,另一方面则不免给人以“惟恐不闹大”、“惟恐中国人不来争”的感觉——不管争的结果如何,这样做在客观上都会让“申遗”项目名声大噪,吸引更多关注和人气,而这本来就是韩国申遗的根本目的。

  不论韩国还是中国争论者,许多人对ICH的规则、含义并不十分了解,一些争抢便显得毫无意义。如“端午祭”是以“地方风俗和节庆”名义申报,和“端午节”源流相同但含义各异,原本是不相干的两件事(中国申报的端午节也在2009年通过审查),而“泡菜”和“暖炕”,前者指朝鲜民族独有的制作越冬泡菜习俗,后者则同样是朝鲜族特有的暖炕,并非把所有类别的泡菜、火炕“一网打尽”,通俗地说,“没什么好争的”。

  ICH的“申遗”意在保护,并非给予申请方“独家专利”,且既鼓励多国联合申报,也不反对一国申报后其它国家补充申报,如韩国2010年申报的“海东青训鹰”,联合申报国多达11个且申报成功,中国本身也有和他国联合申报成功的先例(2005年,蒙古长调,和蒙古国联合申报),诸如祭祀典礼等项目,本就既可联合申报,又可补充申报,韩国已申报成功的项目中,同样有跆跟武术、阿里郎民谣等原本为两国或多国共同拥有的文化遗产。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