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 |
新型城镇化发展不可忽视小城镇建设 | |
http://www.CRNTT.com 2014-04-13 08:34:26 |
一是发展无序,规模过小,总体规划滞后。从小城镇发展历史来看,改革开放初期,各地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小城镇发展较快,出现了“小城镇热”,但上世纪90年代后期,农村人口、资金、物流都涌向大中城市,小城镇建设出现了低谷。2006年中央提出“新农村”政策后,小城镇处在城市与新农村之间,依然是发展低谷,甚至边缘化,更没有长远规划和战略布局。 二是产业聚集不足,乡镇企业吸纳就业能力下降。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为小城镇发展注入了活力。但90年代后期乡镇企业逐渐被东南沿海的外资企业发展所代替,一江春水向东流,内地乡镇经济受其影响,出现萎缩甚至凋敝。 三是基础设施配套较差,人口聚集功能较弱。近年来,由于城市建设重点转向大中城市,乡镇基础设施投入不到位,商贸、居住、文化、教育、卫生功能不到位,影响了小城镇聚集人口的能力。 四是改革政策不到位,制度性障碍严重。一方面农民进入小城镇,如何解决小城镇就业、居住与农村原有生产、生活的关系,包括承包地、宅基地的财产化问题,没有政策规范和指引。另一方面,小城镇的户籍政策、就业政策、创业政策以及金融信贷政策等,都没有做出相应的改革与配套,影响了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文章认为,从小城镇长远发展战略来看,为更好地完善城镇化发展的格局,小城镇的发展必须立足农村实际,立足农民需求,可以分三个层次有序开展: 一是普通小城镇建设,通常以行政区划乡镇为主,依托当地镇政府所在的集镇,搞好小城镇建设。这是小城镇的基础,是当地农民改善生活环境的首选。 二是中心镇建设,这类小城镇人口相对较多,二、三产业相对集中,集贸市场较为繁荣,为当地农民就业、生活提供了便利条件,这是城镇化体系建设的重点。 三是县城所在地的城关镇建设,通常又称为县城。这是地方政府精心打造的小城市。中国东部地区的县城,已经超出小城镇概念,无论是外在的发展体量,还是内在的配套实施,都达到了中等城市水平,可以说是小城镇升级的最高版。因此,这三级小城镇尽管体量不同,功能差异较大,但共同组成了中国城镇化体系“镇”的核心内容,不仅是中国城镇化涉及人口最多的载体,也是当前城镇化最薄弱的基础环节,更是城镇化需要迫切关注的问题。因此,可以说,小城镇建设是联系农村与城市的重要桥梁,是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基石,也是城镇化发展的潜力所在。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