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京津冀一体化四大猜想

http://www.CRNTT.com   2014-04-16 12:15:58  


 
  可能会叫“首都圈规划”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从国家发改委了解到,有关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规划正在紧锣密鼓地制定当中,将尽快对外公布。

  促使该规划尽快出炉的,是习近平总书记近期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指示。今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座谈会,要求北京、天津、河北三地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面向未来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需要,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并要求,抓紧编制首都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相关规划。

  京津冀协同发展由此进入快车道。

  其实,早在2006年,“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就被列为要推出的区域规化第一批试点, “因为涉及到各方面利益的调整,迟迟没有出台。现在应该可以出来了。”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国平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地区利益互相博弈使得这样一个统筹性的规划长期难以出炉;此外,京津冀区域的重要性也是一个原因,“因为首都在这里,这个区域确实需要一个高标准的、能代表中国发展趋势和目标方向的规划,正因为对这个规划寄予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一直没有出台。”

  2006年,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国家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樊杰主持了国家发改委委托的“京津冀都市圈区域综合规划”研制任务,也参与了正在编制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的相关任务。

  樊杰向《中国经济周刊》透露,按照我国过去区域规划的一般编制方式,都是在编制区域规划之前,区域所在地的下一级政府先就本区域在区域规划中的想法、需求和安排,提出一些具体的意见。因此,此次国家发改委在编制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之前,北京市政府、天津市政府以及河北省政府都相应地编制了一个自身的规划,而这三个地方规划的名称,均体现了“首都圈”字样,“比如北京的叫‘北京首都圈XX规划’,河北的叫‘河北省首都圈XX规划’,天津的叫‘天津首都圈XX规划’。”

  据悉,正在进行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是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组织国土部、住建部等相关部委人士,在京津冀三地编制的规划基础上,进行研讨、修改;除此之外,业内权威专家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相当于部委、地方和专家的意见整合,最后构成了整个首都经济圈的规划。规划同时还会考虑公众对区域规划的想法,在编制过程中还会征求公众的意见。”樊杰说。

  每一个国家规划,因类型不同,其工作步骤也有不同的形式,“有的是区域所在地的下一级政府‘上报’;有的是国家发改委牵头,下一级政府带着自己的规划组成一个大的编写组,就直接参与了。尤其是京津冀区域因为离得近,有可能大家都坐在一起了,以便随时沟通,共同编制完成国家总体的规划区域。”樊杰说,“按照规定,在国家规划没有出台之前,各省份的规划方案都不能擅自出台。”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到底会以什么名称呈现,目前不得而知。据知情人士透露,如果不出意外,可能会叫“首都圈规划”。

  这和国家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会长杨开忠教授的观点不谋而合。“我不强调叫‘首都经济圈’,因为这已经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还有社会、文化等其他方面,‘首都圈’的叫法更有利于首都圈内各地的均衡发展。”

  除此之外,多年来,关于“首都经济圈”的空间范围界定,也是各界争议的焦点。

  “2+5”(北京、天津+唐山、秦皇岛、承德)、“2+7”(北京、天津+河北廊坊、秦皇岛等7市)、“2+8”(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廊坊等8市)、“2+11”(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廊坊等11市)等多个方案,确实让学界热闹了一番。

  樊杰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这次编制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时,究竟应该包括哪些地方,围绕这个事情讨论了很长时间,一直难以确定。“现在就是北京、天津和河北省,一省两市的全部范围。”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