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 【打 印
地方国企改革易囿于眼下得失

http://www.CRNTT.com   2015-02-25 10:11:41  


  中评社北京2月25日讯/在不久前陆续结束的地方两会中,31省份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及了国企国资改革,地方国企改革的积极性可见一斑。地方国企是中国国有经济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财政部公布的资料,2014年地方国企的营业收入占国企总收入的39%,实现利润占总利润的30%。地方国企改革是中国国企改革不可或缺的内容,我们理应保护地方的改革热情。但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地方国企改革别走歪路。

  环球时报发表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剧锦文文章表示,过去改革的经验告诉我们,改革总是在经济欠佳时被发动的,尤其是国企改革往往是导源于当时政府吃紧的财政。那么,新一轮国企改革的动因到底是什么?地方政府应当如何正确把握改革的方向呢?

  我们相信,各级地方党政都会按照党中央的部署锐意改革,千方百计搞活国有经济,这是地方推动改革的政治理由。不过,现行财政管理体制使地方政府在改革时也需考虑自己的得失。2014年以来,中国经济已经出现通货紧缩苗头,许多地方一直依赖的土地财政难以为继,通过推进国企的混合所有制改革部分缓解财政压力,看来已经成为一些地方的重要选择。许多地方提出要推进国企的整体上市、兼并重组,在企业的各个层级引入战略投资者,试行职工持股计划,在公共事业部门采取公私合营的PPP模式,降低民间资本准入门槛等等,这些积极的探索无疑丰富了国企改革的实践,对于探寻适合中国国情的国企模式十分必要。

  不过,也有一些地方过分看重眼下的一得一失,有的则希冀于一蹴而就,有的甚至被利益集团操控而伺机攫取国有资产,这都与我们国企改革的基本精神相悖,也应在改革中力图避免。

  文章提出,地方如何把握国企改革的方向呢?由于国企利益关系的复杂性,改革过程中需要付出巨大的交易成本。理论上讲,只有寻找到合适的成本分担和激励相容模式,改革才能顺利进行。因此,地方国企改革不能草率行事,而应充分征求考虑各利益攸关方特别是广大员工的利益诉求,深入研究国内外国企改革的经验和教训,结合当地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市场化程度和广大民众的价值取向等实际情况实施稳妥的改革。

  具体而言:首先,通过引入非国有资本形成混合的产权结构和治理结构,提升企业科学决策的能力和竞争力,应当成为地方国企改革的主要任务;其次,建立国有投资运营平台,改变过去国资管理部门直接管企业的做法,提高善于管资本、管产权的能力。这对于经济较发达、具有较好国有资产管理基础的地方更有现实性;再次,积极推进国资的资产证券化,通过已有上市公司的资产注入和借壳重组,提高闲置国有资源的配置效率。那些经济不太发达、国有经济比重高、运营效率低下的地区,则应优先推进这些方面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