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 
中评智库:两岸政治关系如何定位?

http://www.CRNTT.com   2017-12-03 00:13:15  


 
  魏镛提出“多体制国家”说法:认为两个政治体系之间,没有所谓主权问题,两岸共享一个中国主权、各享对其控制地区事实上的治权(19),提出两岸主权同一、治权平等、制度竞赛的概念。

  国家主权视野下的两岸关系政治定位分析

  笔者在比较中发现,现在学界探讨的观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两岸争执关键是在主权还是治权,也就是两岸争执的核心议题是什么?(2)两岸谁为主体,还是互为主体?如何界定这个主体?(3)维护和保持两岸关系的核心利益到底是什么?

  从中国大陆方面看,不论官方还是学界,始终与国家主权这一主题有关,表达了国家主权的不可分裂,从而表达了促进两岸统一的意愿。而台湾方面,在两蒋治理台湾时期和李登辉执政前期,尚能坚持国家主权和“一个中国”的立场。而在李登辉执政后期开始,由于推崇台湾主体意识和本土化的结果,台湾不论官方和学界都开始强调与中国大陆的对等,生怕被“矮化”,丧失台湾的主体性和地位。而大陆在与台湾的交往过程中,也在不断调整自己的立场,从“一个中国”的“旧三句”发展到“新三句”,从“一个中国”原则到“一个中国”框架,可以说中国大陆在两岸关系的定位过程中,不断展现更加宽阔的容度和更加具体的架构。

  以笔者的研析,两岸关系的政治定位最主要是关于两岸的主权问题,也涉及大陆最关切的“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

  自从16世纪法国思想家让·布丹 (Jean·Bodin)第一次提出国家主权理论后,被认为是最难确定的政治学、法理学特别是国际公法领域的一个概念(20),不同时期关于国家主权(state sovereignty)的学说和观点多种多样,国际法学家拉萨·F·奥本海姆就注意到“主权概念‘从来没有一个普通一致的涵义’,因为在主权概念上一直存在两派观点:一派承认主权的可分性;而另一派则认为主权是不可分的。”(21)可以说主权论随着国际关系和政治实践的发展继续在丰富发展中。尽管不同国家、不同学者赋予它不同的意义和地位,形成了不同的主权理论和主权观念,但不可否认的是主权是国家的主要标志,是国家身份最重要的组成要素和法律基础(22)。“对任何国家而言,主权是最重要的,且具有绝对、不可分割、和不可让渡的性质。掌握主权的统治者乃拥有绝对权力去制定法律,且不需要更高或对等的权威或被统治者的同意。”(23)“主权是共同体(commonwealth)所有的绝对且永久的权力”。(24)在《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把主权分为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对内主权“是一种国家决策过程中的最终负责者或权威”,对外主权“就是一个国家不受外来控制的自由”,“意味着国家的自主或独立”。(25)国际法百科全书(Helmut Steinberger, Encyclopedia of International Law)定义主权为“一个国家独立于其它国家之外且于法律上不受其它国家的渗透影响,以及国家的排他性的管辖权和对其领土和人民的政府权力的至高性”。

  本文限于篇幅,无法对什么是国家主权一一例举。然而在梳理这些观点后,笔者认为在确立国家主权原则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建立以来的国际关系主体发生了多种变化,国际公法与国际私法以及国际组织等日益丰富发展,但国家主权仍具有传统的这四个特性——“最高的、绝对的、不可分割、不可转让”(26),与主权相关的领土、居民以及管制政府,共同构成了现代国家的基本要素。领土、人民、政府和主权是一个国家应具备的四项要素,而国家主权(state sovereignty)又是其最基本的属性(statehood)。主权国家是最主要的国际政治行为体,也是国际体系的基本构成单位。这使得笔者尝试以此定义对两岸关系进行逻辑分析,解释两岸关系的政治定位。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