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中评智库:港独魔咒与戴耀廷难题

http://www.CRNTT.com   2018-07-09 00:20:06  


 
   回归以来,“港独”长期潜伏于保育运动及民主运动的激进化脉络之中,但还主要是依附性的,不具有主流地位,也不可能公开活动。香港的本土主义,就其基本的精神气质而言,是一种“爱港主义”的泛化,但这一朴素的乡土主义未能严格约束于社会层面,而遭到香港反对派的政治利用,逐渐扩展为一种针对国家权力的反抗运动。香港社会内部始终存在着一种来源于殖民史观的“价值骄傲”,以“完全自治”和“完全国际化”对抗“一国两制”内在的融合趋势,反“一地两检”这样的非理性、无民意基础的政治抵制行为就是显着例证。保育运动本是环保范畴的良性运动,但保育的领导者、论述纲领及具体的保护内容则与殖民史观密切相关,保育运动与保护殖民主义遗产难解难分,使这场市民性质的社会运动变味异化。香港本土主义也不是占中之后才出现的,而是在保育运动催生下逐步孕育,暗流早伏,只是需要占中失败的反向刺激才会呈现井喷之势。

  笔者曾专门研究过2007年以来保育运动及“香港本土论述组”的内在联系及这一论述组的本土主义思潮建构过程。在香港的本土主义论述谱系中,成立于2002年2月24日的“新力量网络”是一个汇集多领域精英的公共议政平台。“新力量网络”与香港的保育运动、民主运动及公共政策改革、社会抗争以及香港社会研究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且多以青年学者身份发表论文和观点,显示出一定的理论化和理性化倾向。这个知识分子论政平台以“学术研讨会”及“本土论述年刊”的形式展开本土主义论述建构。本土论述建构与香港的保育运动联系密切。2007年皇后码头事件之后,“本土”及其理论化成为“新力量网络”着意建构的重点。从2008年开始,“新力量网络”逐年举办本土论述论坛及编辑出版本土论述年刊,其政治目标是基于保育运动而发展出政治性的本土论述。本土论述的思想结晶即表现为“本土论述年刊”,自2008年以来逐年编印,各期主题包括“皇后码头事件”、“香港的市民抗争与殖民地秩序”、“香港新阶级斗争”、“想像新界”、“官商勾结”、“中国因素:本土意识与公民社会”。这些论述将“中国”作为他者,作为外部侵入者,将“香港”作为独立的想像共同体甚至历史实体,已在意识形态层面完成了“港独”的话语构造,并结合现实中的“一国两制”内在张力及香港本地发展性矛盾而积极发挥。但这些想像、论述与期待缺乏一个普遍而共同的政治议题来凝聚与整合,戴耀廷的“公民抗命论”及其占中谋划提供了这些力量汇聚爆发的历史契机。戴耀廷的“占中”谋划未必自觉到但却客观上促成了香港本土诸种力量的汇合,以“普选”作为最恰当的动员议题与抗争聚焦点。 

  占中的失败,既是中央及特区政府坚持原则、依法反击的结果,也是香港法治理性自持的结果。占中失败意味着香港普选及未来香港管治必须基于白皮书和八三一决定框架展开,这是香港本土力量无法接受的,也与传统泛民的普选期望值相差较远。由于缺乏最低限度的政改共识,以及香港本土力量对温和泛民的严厉政治监察,基于八三一决定的政改方案未能通过立法会投票,香港政改陷入停滞。2015年6月18日就是这样的历史节点,“民主回归论”的脆弱共识在多方冲突下最终破裂,传统泛民不再能够说服青年追随者及领导整体性的香港民主运动,既往依附及压抑于传统泛民体系内的青年本土派独树一帜,开始了香港抗争运动的“泛本土主义”时代。

  本土是港独的母体,但不必然生长出港独之苗,至今也不是所有的本土主义主张都是港独,但本土始终是港独的奥援且保持着随时转向港独的政治可能性。由本土转向港独,曾一度成为香港反对派的政治风尚,其高潮在于2016年9月立法会选举及随后的港独宣誓。如果没有针对宣誓的人大释法,我们无法想像这种港独势力还将挑起怎样的破坏行动。在“泛本土主义”的政治正确氛围中,“港独”不断发展出激进的论述和行动,对“民主回归论”进行批判、超越和替代,国际干预势力也看到了青年本土派的政治诉求与政治价值而转向加以支持和利用。传统泛民就其政治本心而言不愿意被本土派牵制,也不愿被夺取政治利益和地盘,但又无可奈何,因“民主回归论”遭遇现实挫折及青年世代趋向激进,故仍然保持着对本土派的“同情理结”,相互之间的政治矛盾也只是“泛民内部矛盾”,是反对派的内部路线斗争,一旦到了选举环节或其他的重要抗争环节,依然可以整合及协调行动。只是裂隙已存,反对派的政治团结不可能回到既往。实际上,回归20年也是香港反对派的政治分裂史,只是分的是山头,不是阵营,而且由于始终受到中央管治及建制派的政治压力,尤其是近些年中央治港更加自信及富有章法,使得反对派也不敢过于分裂以免被各个击破。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