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第16页 第17页 第18页 第19页 第20页 第21页 第22页 】 
中评论坛:上海公报五十周年与中美

http://www.CRNTT.com   2022-05-31 00:03:54  


柯玉枝
 
                    柯玉枝:中美关系如今缺乏共同利益的压舱石

  一言以蔽之,我觉得不管是上海公报或者是其他,对于现在的中美关系来说,最大的挑战是找不到双边的压舱石,也就是共同利益。我们从国际政治的角度,或是大陆学者经常说的国际政治的大小气候——大气候是国际体系的结构,小气候是双边关系在特定的时空环境里面,它们是否存在结构性的矛盾,或者在双方最重视的议题上是否存在共同立场。

  50年前的中美关系,因为国际形势的变迁,从乒乓外交的一个试探到基辛格的密访、尼克松的走访,还有卡特在中美关系正常化上面的一些越过国务院的作为,使得中美关系在1970年代从试探到大步走的发展,甚至是在1972年上海公报的共同发表的过程,引发了日本政府对中美越顶外交的担忧,甚至让日本急于在1972年推动中日关系正常化,今年也是中日关系正常化50周年,所以上海公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当时的华府因为共同抗苏的国际政治安全利益,以及随后经济利益的互补,双重的政策认知成就了从1970年代开始到苏联瓦解、在全球战略政治大气候里面,中美合作自然成为必然的选择。

  可是50年过去了,中美合作的国际政治环境是不是已经改变了?我们很清楚地看到已经有一些改变。近年来的中美关系摩擦,不管是经贸摩擦,还是在国际政治议题上立场的不一致,导致双边关系中出现一些层出不穷的阴晴圆缺的议题。但症结是双方现在对国际形势的解读、对于G2这两个国家究竟是合作竞争还是对抗,目前还在寻找对各自最有利的立场。在这样的过程里面,中美关系的起伏震荡是很难避免的。

  对于上海公报的挑战,我觉得最重要的切入观察点是双方是不是有意再尊重上海公报里面共同关切的利益。重新检视50年前的上海公报文字内容的上下文结构可以发现,中美双方当时急于“交往”的氛围,而且是在理解“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和对外政策有着本质的区别”与中美关系正常化有助于促进亚洲与世界和平等共同或相近的政策认知下推动关系正常化。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第16页 第17页 第18页 第19页 第20页 第21页 第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