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专题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礼失求诸野”今解

http://www.CRNTT.com   2009-03-25 08:30:03  


 
  起第一代启蒙思想家于地下,他们会对当代社会的戏剧性现象目瞪口呆。

  在我们的民众之间、官民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价值似乎已是奢侈品,甚至已被废弃,许多东西都以势利、价格来衡量了——不要只说官员腐败,官腐民败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新的社会规则。

  “礼失而求诸野”,这样一句古老的圣言在今天有着更新鲜的含义。

  跟传统文明中民间乡野保存并发展着传统的礼乐精神不同,今天的“求诸野”更是一种价值指向,是一种文明的反哺。

  今天的“求诸野”并非?济学意义的财政转移支付,或单纯政治学意义上的藏富于民,而是一种文明品质。从生生之为大德、天人合一、推己及人,到“明德、新民、至善”,再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说明还权于民、启智于民、藏富于民的社会才是人类社会演进的至上标准。

  今天的“求诸野”更非对自然的予取予夺。不是打着保护环境的名义,将草地铲去再种上整齐划一、听话如茵的小草;不是借口绿化指标,就将世代居住的家园“拆了”,把原地变成所谓的现代公园……

  “礼失而求诸野”,自然还有其他同样重要的文明意义。

  因为我们失掉的不仅是简单的生活生存礼仪,在生老病死、吃穿住行、婚丧嫁娶方面,我们完全被流行或凑合主导了。我们也失掉了最为基本的交往沟通规则,至今还未能产生理想的文明关系及其制度。尤其是后者,使得众多国民生活得飘忽不安,甚至不无忧惧。

  我们的成就和危机同样引人注目,如何摆脱这种格局,就在于“拿来”文明并跟中国社会博弈出一种自家的礼仪制度——

  “求诸野”并不限于民间,“拿来主义”也是它的固有内容。从商开始,甚至更早,华夏文明就不断学习、师法先进的有用的文明成就。胡服骑射、魏文帝南迁洛阳、宋儒援佛道入儒,都是“求诸野”的表现。这种拿来主义为孙文、黄兴、胡适、鲁迅等一代启蒙大家所明认。孙中山甚至从细节入手,希望“拿来”其他文明的规则制度以改进中国的会议效率。

  他们的做法值得今人深思。在前贤的成就面前,那些全盘否定他人文明的论调同全盘肯定传统者一样,不过是在捣糨糊、拆烂污。固然,今天的国际环境不同于以前,发达国家经受着考验,但我们仍可以关注它们自我疗救的文明能力、制度优势。“礼失求诸野”,它们的经验乃至教训对于转型中的中国仍是有益的参照。 (作者余世存,独立学者)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