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专题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台媒:两岸军事互信机制如何建立

http://www.CRNTT.com   2009-10-16 11:26:02  


   
  如果双方均有意愿与诚意,推动务实的两岸军事互信机制,扩大政治善意,强化彼此的政治互信是必要的条件。以目前强化政治互信的作为而言,两岸均需解决下列问题: 
  
  第一,结束两岸敌对状态并签署和平协议。 

  第二,承认双方政治管辖权的有效性与正当性。
 
  第三,宣示不以武力针对对方。
 
  第四,不以符号、文字,以及语言干扰或破坏双方对于“主权”的定义与认知。 
  
  至于战略保证,更是难上加难,由于两岸政治制度、政治运作,以及政治文化存在巨大差异,使得战略保证的推动与建构,较政治互信的建构更为艰巨。 
  
  虽然缺乏政治互信与战略保证(Strategic assurance),是推动两岸军事互信机制的关键障碍,但是不见得不存在推动军事互信的机会。重点在两岸执政当局是否仍保持高度的政治善意,以及加强政治善意试探政治互信水温的政治作为,例如胡锦涛在2008年12月31日针对两岸关系发展,发表六点重要谈话,就可视为一种试探推动两岸政治互信水温的动作;台湾方面于2009年5月运用适当名称,以观察员身份参与世界卫生大会(World Health Assembly, WHA)活动,作为试探推动政治互信水温的指标之一。当这些有利于强化政治互信的政治作为能够累积,推动军事互信对话的机会之窗就可能浮现。 
   
      三、两岸建立军事互信机制对话的基础 

     (一)时机与条件 

  两岸军事互信机制的问题,在2008年5月20日,马英九政府上任之后,又再度被提出。尤其在2008年12月31日,大陆国家主席胡锦涛发表有关两岸关系的重要六点谈话,其中第六点,明确而肯定地鼓励两岸积极推动关于军事安全互信的对话。胡锦涛的两岸关系谈话,从政治角度而言,等于是宣布大陆将准备推动两岸军事安全互信相关的工作。 
  
  为什么胡锦涛在这个时间点,鼓励积极推动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 
  
  第一,两岸关系自从马英九“总统”上任以来,不只是坐而言,而且是起而行。不仅是恢复了两岸两会制度性的接触,对话与交涉,而且是在不涉及政治问题的情况下,就两岸人民共同利益的实质问题上,积极地达成了许多共识与协议,这种具体呈现的成就,是两岸关系发展二十多年来,从未展现的结果。 
  
  第二,双方均展现了最大的诚意与信念,求同化异,循序处理有关双方实质利益的问题,并且避开政治的争议,保持制度化的互动。这也是在两岸关系发展的过程中,增加政治互信的契机。 
  
  第三,双方即使对于两岸关系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目标,仍然呈现各说各话,缺乏共识与交集,但是针对共同利益的接触、对话与交涉过程,自2008年520以来,从未间断,这也树立了一个前所未见的现象,也就是能谈的部份,先谈起来,能解决的部分,先设法解决。 
  
  第四,双方的领导人,对于上述的三项有关两岸关系的发展与作为,不仅予以肯定与支持,同时也累积了一定的信心,两岸之间在错综复杂的政治干扰与缺乏一定程度政治互信的环境条件之下,仍然可以成就与累积创造共同利益的作为,这也就构成双方积极鼓励推动务实两岸关系的高度意愿。 
  
  从时机的角度,历史的契机与推动两岸和平与稳定发展的机会之窗,更没有比在当前已累积的共同利益背景,以及展现高度诚意的政治气氛之下,有更多的机会与选择,这是胡锦涛六点谈话,抓住时机的重要背景。 
  
  其次,从东亚与西太平洋的地缘战略形势,以及长期发展与创造经济成长的需要,大陆与台湾都需要长期稳定的两岸和平互动关系。周边邻国与美国,更希望见到两岸关系用具体的措施来增进双方的互信与合作。 
  
  因此,在这种背景之下,单单持续推动两岸实质的经济、文化与社会互动,不足以保证两岸关系的长期和平与稳定。因为两岸之间的军事威胁,对峙与竞争,给未来长期的和平与稳定,不仅蒙上了不可预知的变数,且不时有对峙、紧张,甚至于升高冲突的风险。 
  
  双方领导人同时认知到,两岸的敌对与军事对峙,若不作有效规范与约束,目前累积的互动结构,是不稳定的;未来的政治意图与作为,仍有可能导致两岸擦枪走火,甚至于将目前所建立的互动成果,毁于一旦。
     (二)累积政治互信与专业 
  
  若双方要抓住时机,准备推动两岸建立军事安全互信的接触与对话,在心态与观念上,双方必须有一定的交集,这个交集可以建立在以下几个条件上面: 
  
  第一,在心态上,不能呈现谁吃掉谁,谁的作为对己方具有优势。以过去近二年来两岸关系累积的经验,双方均以大局着眼,以共同利益为目标,以两岸关系长期和平与稳定的战略高度,来进行接触、对话与交涉,在推动军事安全互信方面,更需要建立如此之心态,才能凸显双方的诚意与认真程度。 
  
  第二,在观念上,不必执著于现有的军事安全互信理论论述、模式架构,以及议题交涉内容。双方可以合作,或各自进行,具有两岸特殊性的军事安全互信议题与机制的可行性研究。例如,两岸之间民间或官方的海上救难单位或组织,在日前于小三通航线的附近,举办联合海上救难协助演习。这不仅是两岸关系历史上首见,而且是民间推动,官方支持,更有助于维持与保障两岸小三通通航安全。这个外岛与沿海两岸联合海上救难与安全维护实例,从军事互信机制的经验与案例研判,已经为两岸推动军事安全互信的对话,提供了相当务实且正面的接触与对话基础。 
  
  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如何扩大海上救难与维护安全层面,规划相关议题与陈述各自作为方式;以防止意外,危机处理为目标,从专业角度,展开对话、讨论与提出因应对策。 
  
  若双方都建立这种观念来推动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的对话,基本上,就产生了隔绝不必要政治干扰的作用,也可以让对话与交涉的专业人员,积极发挥专业特质,提出专业因应之道。 

      (三)军事互信的具体考验 

  加强两岸政治互信与创造建立军事互信的机会之窗,可以是大陆方面不干涉、不阻止两岸军事人员共同参与,由非官方组织所举办的国际性军事战略与安全论坛或会议。长期以来,大陆方面持续阻挠与打压台湾军方参与不具官方性质国际所举办的国际性军事战略与安全论坛或会议,不仅阻碍两岸推动政治与军事互信,也使得国际间对于两岸目前努力推动的台海和平互动,产生怀疑。若双方执政当局,能以更高的战略思维与认知,开放两岸军人参与非官方性质的军事安全与战略论坛或会议,不仅提供两岸军人接触与互动的机会,也可以适当弥补在缺乏充分政治互信与战略保证的两岸关系,运用国际性智库论坛的沟通平台,达成推动两岸开展军事互信对话的契机。 

     四、结语 
  
  整体而言,美国的战略规划者正在深思如何转化共军的战略意图,使中共的军力成为亚太地区和平稳定的贡献者,而不是破坏者,其中包括:发展区域性的安全合作架构、增加各国间在经贸等领域的互动关系、强调此地区若爆发军事冲突所必须付出的经济社会代价、鼓励中国大陆周边“国家”与中共发展双边或多边性质的军事互信机制,以及加强美军与共军高阶和中阶军官的交流互动,进而能够增加彼此间的军事活动透明度,并降低双方因误判或无法直接沟通,而爆发军事冲突的风险。 
  
  二○○九年九月二十四日,美国副国务卿史坦伯格在华府智库演讲时表示,台海两岸能正面对话,并进一步探讨能为两岸带来更密切关系,以及更大稳定的“信心建立机制”(CBMS),让美国受到鼓舞。随后,美“国防部”主管亚太安全事务的助理部长葛雷森柏,于九月二十八日在“台美国防工业会议”上指出,“美国当然鼓励CBMS,但台湾得自行决定何时落实任何CBMS最合适。我们不排斥,也不下指导棋”。 
  
  马英九“总统”曾经公开指出,两岸要协商建立军事互信机制问题,大陆必须先撤掉对台所部署的飞弹,但北京的态度则坚持,是否调整撤除飞弹的军事部署,是未来两岸谈判的议题,而不是前提;此外,马英九强调,两岸建立军事互信机制的议题太敏感,涉及台湾和美国的关系,“我们主要军备来自美国,因此我们非常谨慎”。 
  
  二○○九年十月十日,马英九在“国庆”演说中表示,两岸间的差距与疑虑不可能一步跨越,将来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仍需双方抱持信心,“正视现实、循序渐进、才能扩大互信、求同化异”。倘若两岸建立军事互信机制,双方将可透过双边联系机制,掌握彼此军队调动与部署情况,其中涉及到高度敏感的“国家”安全和“主权”议题,以及台美军事合作和美“中”军事互动关系的质量与变化。基此,马政府目前仍然认为,这个议题很重要,但是具体推动的时机与条件,仍待美“中”台三方集思广益,建立共识并累积政治互信与专业,才能为两岸建立军事互信机制的具体步骤与措施奠定基础。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