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专题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流行词”背后的中国社会生态

http://www.CRNTT.com   2010-03-19 10:27:14  


曾几何时,“房奴”一词渐流行。
  中评社北京3月18日讯/中国每年会有很多流行词产生,比如“打酱油”、“躲猫猫”、“被就业”、“房奴”、“周至尊”都曾经火爆一时。今年自然也不例外,随着“两会”的落幕,诸如“尊严”、“分蛋糕”、“公平”等迅速流传开来。尽管人们的解读方式五花八门,但从在传媒上出现的频率看,称之为年度流行词并不过分,尤其是在一个分到“蛋糕”越多越有“尊严”的社会形态中,几乎无人不关心这个问题。

   应该承认,很多词语之所以能迅速传播,首先是其内涵具有广泛的认同感,放下带有戏谑成分的“俯卧撑”之类不说,当“尊严”、“公平”等词流行的时候,更让人觉得意味深长。这是不是标志着尊严和公平的缺失姑且不论,其背后潜藏的社会心理可见一斑。当然,形而上的词汇不同于“房奴”那么直白,给人们留下的思维空间在于,越是强调尊严的时候,大多数人可能活得越没有尊严。

  很多人曾片面认为,中国“流行词”能批量产生是因互联网的迅速普及,这种“网络语言”与现实生活并不在一个层面,无需过分在意。而事实上,互联网不过是加速了流行词的传导,其流行主因却是每个词都带有特定的社会内涵。就像“分蛋糕”这个词,人们的关注点自然是由谁来切,切蛋糕的人拿大块还是小块,就是希望明白当中国经济“蛋糕”越做越大的时候,为什么民众分到的份额越来越小。

  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正是中国几十年来社会利益分配不公,造成了正义与道德的缺失和贫富差距的巨大悬殊。虽然中央政府三令五申,各种法律相继出台,始终不能阻止各种贪腐现象,甚至公权在某些地方已演绎成了利益的同义词。“两会”期间备受政协委员指斥的“卖地财政”就是一例,这种方式不仅直接抬高了房价,还与医疗、教育、能源、通讯、交通等垄断行业形成了一部覆盖全国的联合收割机,任凭平民有多少财富都能一扫而光。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