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专题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压倒明王朝的最后稻草

http://www.CRNTT.com   2010-07-17 08:50:00  


汗青着《天崩地解:1644大变局》
  中评社北京7月17日讯/公元1644年,明亡清兴,甲申之变,不仅是中国历史的重大变故,也是历史学家们的一大谜案。此间《新京报》日前登载汗青的评论文章“压倒明王朝的最后稻草”指出,“在我看来,压倒明王朝的最重稻草之一,是起于明中期的士人思想及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演变。”详细内容如下:
 
  公元1644年,明亡清兴,甲申之变,不仅是中国历史的重大变故,也是历史学家们的一大谜案。如果说,历史学界真有“哥德巴赫猜想”的话,此段历史,无疑就是历史学界一颗璀璨的明珠。300年来,关于此段历史的叙述,汗牛充栋,明史学者汗青所着《天崩地解:1644大变局》,“想把压倒大明王朝这匹骆驼的大草堆中的一部分,拣出来仔细翻看”。我们借助汗青先生的目光,重新打量这段历史的细节及其背后的历史动力。

  1 历史表面的细节

  自明朝亡的那天起,就有无数人在评说它灭亡的原因。这些人中,包括了后来者清的数代皇帝,而乾隆的评论,因为刻在明长陵的石碑上,所以广为人知,他说“明之亡非亡于流寇,而亡于神宗之荒唐,及天启时阉宦之专横,大臣志在禄位金钱,百官专务钻营阿谀。”话是没错。尤其他说明亡非亡于流寇这点,我是极赞成的。明亡于崇祯十七年的农民军,于我看来确实是个很偶然的事件,中国历史也因此在这里戛然转向。

  在历史的偶然与必然这个问题上,我很推崇顾诚先生说过的几句话:“统治王朝的建立和统治者的更替大抵都属于偶然因素。只不过人们太习惯于把既成事实当作历史必然,就本质而言,这同封建史籍中的‘天命眷顾’没有多大区别。……如果把既成事实都说成是历史的必然,那么,学习和研究历史就没有多大用处。”

  发生于崇祯十七年的北京被破,其中偶然因素实在太多。

  譬如,如果崇祯一早从了李明睿的建议,在十七年年初就南迁或以太子南下,则即使北京城破也形势大不相同;又若崇祯于北京被围的那天夜里出逃时,那根巨大而沉重的城门闩能被太监们举起来,则也会是另一番局面;再如招东北关宁军入卫北京之议,只要能早几天定论,那么李自成就将在北京城下遭遇明朝第一强军关宁军,他还能否破北京就大为可疑,要我说几乎就是不可能的;又或者没有曹太监私通李自成开了城门,以北京之坚要守几年几个月也许不好说,但多守几天肯定绝无问题,到时吴三桂等人的勤王兵马一到,以后局面的发展就完全不同了。

  还有很多可以如果的事件列出来,而且只要这其中任何一件事有一丁点变化,明王朝的结果就会完全不一样。

  可问题就在于这么多大大小小的偶然就是堆在一起发生了。于是,明朝亡了。

  乾隆评说明亡的原因,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的公论。只不过,我以为这些都是具体事件,是现象,还不能算是真正的根子。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