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专题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十二五” 规划需要回答两个重大问题

http://www.CRNTT.com   2010-09-01 08:11:04  


 
  现在,外需的情况已经变了,不仅东部地区需要加快转型,中西部地区如果还想复制东部的旧模式,走资源消耗、外需依赖型的老路,那肯定是不行了,因为其前提条件已经不存在了。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彻底改变思路,平衡好内外需关系,把内需作为经济持续增长的主动力,重新调整各种生产要素和公共服务资源在地区间的配置,才能走出一条均衡发展的活路。

  而均衡发展的第一步就是要解决过去由非均衡发展遗留的历史欠债,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投入。这种投入,不是简单的补偿,而是在构建新的供求关系,在新的内外需结构中、新的产业与区域布局中,进行更高层次的优化整合。与此同时,还要迈出另一步,就是充分尊重各地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创造出各地独有的经济增长点,以谋求均衡而有效的发展。

  就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来讲,现在更为关键的是要解决文化“短板”问题,解决社会发展相对于经济发展明显滞后的问题。这种滞后不只是硬件设施的滞后,更主要的是体制机制改革的滞后、公民主体意识的滞后,乃至思想文化与精神家园建设的滞后。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在过去30年中,中国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比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贡献明显不足,短腿现象严重。

  比如,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行业振兴规划和区域发展规划。这十几个行业振兴规划,有些立意比较高,眼光也看得远,可仍局限于一个行业本身,缺乏人文及社会科学的介入。十几个区域发展规划更是如此,多半着眼于本地的自然资源,很少考虑人文因素的影响。尤其是规划的拟订,缺少来自社会及人文科学方面的系统研究。

  这种社会及人文科学的缺位,也反映了社会及人文科学自身的问题,反映了社会科学研究的滞后以及文化“短板”因素已经在无形中制约着经济的发展。而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还反映在国民综合素质与创造力上,反映在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因为,当前“山寨”文化的盛行,自主知识产权的缺乏,正是人文“贫瘠”的表现。

  文章最后说,回到“十二五”规划上来,要回答均衡发展与协调发展的问题,一方面要密切关注已经变化的内外部环境,用均衡优化的综合性思维,构建发展新模式,解决非均衡发展遗留的老问题;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因为在当代经济生活中,人文元素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价值提升作用。而一个地区的发展如果没有人文考虑,是不可能“和谐”的。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