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专题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保不住的“宅基地”

http://www.CRNTT.com   2010-11-08 10:51:02  


  中评社北京11月8日讯/“土地换户口”、“土地换社保”、“撤村改社区”、“宅基地换房”、“新民居”……旗号不同,目标一致,全国各地正在兴起新一轮的“圈地运动”,获取农村宅基地。在“大变样”的同时,征地、占地引发的纠纷也不容忽视。在农村群体性事件中,土地问题占65%。农业税取消后,此类问题是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首要问题和焦点问题。那么,这究竟是一个方向问题,还是一个技术问题?

  ※在“土地财政”的刺激下,农村宅基地成为“唐僧肉”

  村庄消失,农民上楼

  在河北廊坊,2006年曾被评为“生态文明村”的董家村,如今已成一片废墟,新修的民居被推倒,新修的水泥路被铲平。山东诸城市取消了行政村编制,1249个村合并为208个农村社区,70万农民将告别自己的村庄,搬迁到“社区小区”。一场让农民“上楼”的行动,正在全国20多个省市进行,计划把农民搬迁到小区式的高层住宅,传统农村的行为模式——宅院、村边、地头,将成为历史。

  既有政策依据,又有专家导向

  这样的运动热情,与一项政策密切相关: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所谓“增减挂钩”,是将农村建设用地与城镇建设用地直接挂钩,如果把农村的建设用地整理、复垦,增加了耕地,城镇的建设用地可相应增加。也就是说,在农村减少了多少宅基地,就可以在城镇增加多少建设用地。2006年4月,国土部批准了“增减挂钩”第一批试点,包括山东、天津、江苏、湖北、四川等五省市。2008年6月,国土部颁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管理办法》,此后两年又批准了19省加入试点。该政策得到地方政府盛情欢迎,各地纷纷成立土地整理小组,主要领导牵头,积极获取农村宅基地。除了有政策保障,这项运动也符合专家的设计。著名的“三农”问题专家李昌平认为,农村要发展,就得“大拆大建”:“要发展城市化,要搞新农村建设,当然要盘土地……这个是必经之路。”

  最重要的动力还是“土地财政”

  根据规定,“增减挂钩”严禁违背农民意愿、大拆大建,但在一些地方,强拆民房、强迫农民“上楼”的事例,已有发生。毋庸置疑,各地之所以热衷于此项运动,最主要的目标还是农民的宅基地。中国社科院2010《国家竞争力蓝皮书》指出,中国近20年经济增长主要靠房地产业膨胀发展。由于垄断着土地供应,地方政府尝到了甜头,越来越重视“卖地”收入。2009年,北京市的土地出让金占财政收入比重达到了45.8%,一些地方的土地出让金甚至占到了政府财政收入的60%。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