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 |
谨防输入型通胀的双重效应 | |
http://www.CRNTT.com 2011-03-10 08:51:37 |
国际通胀环境的“发酵效应” 文章称,长期以来,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一直存在着巨大的价格体系差距。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市场化和国际化步伐加快,在国际市场“国内化”、国内市场“国际化”的大环境下,客观上要求这些新兴市场国家补上与发达国家存在的价格差距,所以主要的发展中国家出现较高通胀率会是一个长期趋势。 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也具有内在的通货膨胀倾向,而短期内这种局面难以有效改观,“印钞机现象”将与输入型通货膨胀长期并行。国别货币充当世界储备货币给货币发行国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尤其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它们可以利用中心国的地位向外围国转嫁危机,通过输出通货膨胀掠夺财富,来换取自己国内的宏观经济稳定。20世纪70年代金德尔伯格建议得到实施后,完全的信用本位使得以美国为代表的中心国可以无限制地实施这种财富转移策略。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美、日等中心国一再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妄图通过滥发货币制造通胀预期来摆脱国内通货紧缩,然而国内实体经济不给力,其他国家和地区复苏步伐较快,诱使嗅到利益腥味的“货币洪灾”猛烈冲击着新兴市场国家的堤坝。 中国要素成本价格不断上涨,尤其是“刘易斯拐点”的逐步到来,人口红利的优势将不复存在,“世界工厂”将告别廉价时代。然而,同为制造业大国的印度、越南等国,由于受国内劳动力或规模较小或素质不高以及政府效率低下等因素制约,劳动生产率水平提高较慢,这些国家生产和出口的增长不足以抵消中国成本上升对世界的影响。因此,未来中国将与各国共同面临世界制成品价格上涨的趋势。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