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专题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内地大学语文的进退之窘

http://www.CRNTT.com   2011-09-07 11:46:46  


 
  大学语文的问题不在任课教师身上,而是这门课程的目标,以及相关的编撰思想,本身就有致命问题,它是“文学教育”的异化,但很多学者自己,也把这两者混为一谈了。有人引用了几位老科学家的话来证明大学语文的重要性。钱临照先生说:“理工科大学开设文史课程,让学生读点中国文学,很有意义。”钱伟长先生说:“理工科学生也必须懂人文科学,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学艺术方面的修养。”

  两位科学家说得没错,但是报道者却混淆了概念,把“中国文学”、“文学艺术”等同于大学语文了。这就好比你点了一份雪花牛排,侍者给你端来了一块死猪肉。

  大学语文的异化是我们这个国家教育异化的典型象征。

  大学语文的主编徐中玉教授对此看得最清楚,他在一个访谈里说到:大学语文在建国前许多高校都已开设,名称和叫法不全一样,有叫“中国文学名著选读”,有叫“文选及习作”,口头统一名称叫“大一国文”。

  从徐中玉教授的回忆中可以看到,大学语文和“文学名著选读”、“文选”完全不是一回事。

  《中华读书周报》四月十三日陈洁报道:“朱自清、闻一多、陈梦家、许骏斋、刘文典、唐兰、罗庸、浦江清、魏建功……这不是在列举近代学术大腕,而仅仅是罗列一九三八年西南联大大一课程的授课老师。授课内容分别是《古诗十九首》、《诗经》、《论语》、《左传》、《文选》、《史通》、《唐诗》、《宋词》和《狂人日记》。”

  这些课程内容基本上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作品,任课教师均是术业有专攻的一流学者。无论理工科文科的学生都可选修这些课程。相比之下,今日大学语文就是一个杂货铺,什么都有一点,什么都浅尝辄止,而不能深入地学习、体会和研究。对于大学生来说,恰恰是这种有极深学术背景的专业课程,对他们最有价值。

  在中国的教育模式下,十几年中小学毕业之后,无论升上大学哪个系,他们的基本文理科知识都差不多,理工科学生的语文水平也不比中文系历史系外语系的学生差,都在一个起跑线上。有些理工科学生把唐诗三百首背得滚瓜烂熟,把四大名著反覆看好多遍。他们进了大学,正是心智发育成长而向更高的自我探寻和自我培育过程转型时期,这时如果在学校里碰见一名学者开了一门“李白诗歌研究”,或“《红楼梦》研究”,或“英美幻想文学研究”之类的课程,报名听课一个学期学下来,甚至一年学下来,真正所感所得,岂不比听那枯燥乏味无所不包的大学语文多得多?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