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专题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2013年中国物价形势分析

http://www.CRNTT.com   2013-05-14 08:25:24  


经济转型总体有利于物价涨幅趋于平稳
  中评社北京5月14日讯/当前中国经济正在从高增长期向中速增长期过渡,从经济转型和市场竞争加剧这些趋势性变化看,有利于物价稳定。但仍然面对货币存量规模偏大、地方政府投资冲动、房价上涨压力很大、食品涨价压力很大、输入性通货膨胀风险很大等诸多挑战,物价形势仍然比较严峻。中国经济时报发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张立群文章表示,应按照稳健原则把握好货币政策力度,兼顾稳增长与稳物价双重目标,调节好货币供给量的增长速度。落实好稳定农业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稳定增长。加快推进财税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从制度建设上抑制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

  经济转型总体有利于物价涨幅趋于平稳

  文章称,随着国内外市场环境趋紧、要素价格提高,持续多年、以粗放、低水平数量扩张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发展方式开始向集约和质量效益的方向转变,中国经济进入了重大转型期。这一变化给物价形势带来两方面影响。

  ——市场需求降温为物价稳定提供了有利条件

  价格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需求降温、市场由供不应求转向供大于求,总体上会促进物价稳定。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国际市场需求水平明显下降。 2001—2007年,世界货物贸易进口额年均增长14.1%,2008—2011年降低到3.8%。受城镇承载能力的瓶颈制约,国内汽车、住房市场也明显降温。具体表现为现有城镇空间难以承受汽车总量的快速增长,一线城市支持住房建设的土地、基础设施潜力不断下降。这些因素越来越明显地制约了汽车、房地产市场的发展速度。 2002—2010年汽车销量年均增长24%,但2011年降低为 2.45%,2012年为4.3%。 2002—2009年,城镇商品房销售面积年均增长19.8%,2011年降低到4.9%,2012年降低到1.8%。外贸出口和以住行为主的消费结构升级活动 (主要表现为汽车、住房市场的快速扩大),是经济持续高增长的两个主要引擎,也是决定市场需求水平的两个关键因素。受国际市场降温影响,外贸出口增速由2003—2008年的 29.2%,降低到 2008—2012年的9.4%;汽车和房地产市场需求增速降低,则引起了重化工原材料、装备制造、能源、交通等多个产业市场需求水平下降。这些导致市场需求水平全面下降,既是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转型的重要原因,也成为促进物价稳定的重要条件。在需求不足、竞争加剧的约束下,预计各类涨价行为总体趋于减少。

  ——要素价格提高使成本推动的涨价压力加大

  成本是决定价格的基础。按照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价格本质上是由价值(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具体表现就是成本决定价格。劳动工资、土地、水等资源价格、原材料价格是决定企业生产成本的主要因素。这些价格不断提高,必然会不断抬高生产成本,加大涨价压力。 2002—2011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货币工资由 12373元/年增加到41799元/年,增长了237%;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上涨了70%,建筑安装工程价格指数上涨了52%,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上涨了35.8%。要素价格上涨、生产成本提高,既是推动粗放型(又称为“三高一低”型,即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发展方式向集约型(减少单位生产投入、降低消耗和排放)转变的重要原因,也加大了物价上涨压力。

  综合看,经济转型使市场供不应求引起的涨价现象普遍减少了,但成本推动的涨价压力加大了,影响物价的主要因素转到成本方面。由成本上升到价格上涨的传导过程大体是:成本提高—企业利润降低—生产数量减少—价格提高。现实经济活动中,面对利润下降,企业主要有三种选择:第一,无视利润下降甚至亏损,继续维持生产;第二,加强技术创新、加强成本管理;第三,转向其它产品生产。在市场需求水平总体下降时,转向其它产品生产以避免利润下降的空间有限,因此企业主要会做前两种选择。其中财产责任约束不强的企业,主要会做第一种选择;财产责任约束强的企业则会做出第二种选择。这些选择都不会减少生产的数量,不会减少产品供给;做出第二种选择的企业还会通过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消化成本上升因素。总之,这些选择都不会引起价格上涨。这一分析表明,与市场需求降温同时发生的生产成本提高,主要会表现为产能过剩矛盾突出,技术进步加快和成本管理加强。因此,由粗放、低水平数量扩张为主要特征的经济高增长期进入经济转型期后,物价涨幅总体将趋于平稳。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