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专题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薛涌:中国富二代留美的拍案惊奇

http://www.CRNTT.com   2013-05-28 15:01:30  


 
  然而,在这样档次的学校镀金后,他们的孩子真能在申请大学时先声夺人吗?恰恰相反。《纽约时报》这篇没有夹杂什么评论的报道,等于让这些孩子上了大学录取办公室的“黑名单”。我不能想象,哪个像样的大学办公室,在读了这篇报道后,会接受这样的孩子。

  目前,美国的大学面临着强大的社会压力,大力招揽弱势阶层的学生。常青藤的问题最为突出。美国不仅是贫富分化过大,而且通过学区制,在教育上造成了贫富的隔离,使得中高产子弟在义务教育阶段占尽优势,穷孩子很难在申请大学时与之平等竞争。常青藤的学生家庭背景,有越来越富的趋势,招致各方的批判。所以,大学录取办公室,在申请人成绩相当的情况下,大多把机会给那些弱势学生。有时在SAT上会给出几百分的“照顾”。

  《纽约时报》最近还刚刚发表了一篇报道,讲申请大学的作文,并举出几篇范文。在美国,越是精英的大学,越注重申请者的作文。录取办公室希望直接倾听你内心的声音、判断你的素质。其中,一位18岁的女孩申请普林斯顿,被要求谈一谈对普林斯顿在国家服务以及为所有国家的服务方面的意见。这种题目出自普林斯顿也不足怪。毕竟,普林斯顿以强调公共服务着称,有着大名鼎鼎的威尔逊公共与国际事务学院。而这位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劈头一句就说:“我一直在想:普林斯顿是否应该穷一些。”她整篇文章,是批判普林斯顿这样的象牙塔成了西方文化的精英泡泡,高高在上,脱离了真实的世界,为富家子弟主宰。

  最终,她并没有被普林斯顿录取,去了另一所常青藤盟校康奈尔。她承认,自己的分数不够高,大概达不到普林斯顿的标准。但她的作文则被《纽约时报》追捧,记者还逼问普林斯顿录取办公室为何不录取她。普林斯顿坚守无可奉告的原则。《纽约时报》最后引述专家意见,称放走这样的学生乃普林斯顿之失。这一出“小戏剧”,从一个侧面揭示出整个美国精英教育正在面临的压力:怎么包容更广泛的社会阶层,特别是弱势阶层。

  美国教育体制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强调社会责任和社会服务。申请好大学,不仅要看你的成绩,还要看你从事了多少义务工作。富家子弟为了克服养尊处优的不良形象,在社会服务上更要不遗余力,乃至小小年纪就会跑到第三世界为爱之病患者建立医院。有时,这种竞争过分激烈,反而招致批评:只有富裕家庭出得起钱让孩子去非洲服务一年。

  这岂不是让他们在申请大学中占了更大的优势?这里面的是非,可另当别论,但至少体现了一个价值:富家子弟不该比穷人的孩子占有更多的机会。不仅如此,对富家子弟必须有更高的标准,他们必须有更大的使命感,特别是要显示出突破自己狭隘优裕的生活圈子,为下层社会服务的热情和能力。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