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专题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中储粮仓库“火烧连营”为何引人遐想  

http://www.CRNTT.com   2013-06-04 07:49:17  


民营粮食收购企业员工抗议中储粮
 
  定位于“粮仓”而享受垄断地位,却又做起了“粮商”

  按照国家对中储粮的定位,中储粮承担的是粮食“蓄水池”的作用,应付国家在战争、饥荒时粮食供应需求。但是中储粮涉足经营性业务“归口于国资委,有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要求”。与石油石化、电网、通信等“公益性”的央企一样,国资委每年都要对中储粮进行考核,要求完成利润,增加指标。

  就是这样一个自相矛盾的身份,决定了中储粮必然不可能老老实实地当它的“粮仓”。据《21世纪经济报道》此前报道,2010年夏粮收购期间,多地小麦收购价格远高于发改委制定的最低收购价。相关部委通过基层调研后认为,粮价攀升的原因主要是中储粮参与高价抢购,导致小麦价格迅速高涨。国家粮食局也曾在2010年发布《关于开展2010年秋粮收购监督检查工作的通知》,中储粮再次被点名批评,指其直属企业违反国务院有关要求,从事与储备相关业务以外的其他商业经营活动。

  此外,中储粮各直属库大量屯粮,也有为了可观的财政补贴和保管费的嫌疑。每收购1斤小麦,将得到国家补贴收购费用0.025元,保管费0.035元,而收储库点在收购和保管中实际支出费用不到0.01元,也即每斤约有5分“利润”。近两年进口粮食大增,新华社特约经济分析师马文峰认为就与中储粮故意屯粮有关,“新麦早出库一天,中储粮就少挣一分钱,放在粮库里不仅有国家补贴,还能以备查库。由于没有新麦入市,导致许多企业把目光转向低价的进口麦。” 

  虽然干着“粮商”,中储粮却能免去很多粮商的“麻烦”。中国粮食协会的一位负责人认为,中储粮的各个直属库名义上是专注于粮食收储、流通,不生产终端消费品,因而免于纪检、工商、税务、卫生等部门的外部直接监管。现在,只能靠“中央巡视组”不定期抽检。在这次大火的前一天,“中央巡视组”刚宣布进驻中储粮系统检查。

事件引人遐想,还因为储粮系统的腐败"前科"

  大火可以“掩盖”亏空是人的自然联想,况且过去曾上演过相似戏码

  中储粮(前身)有蛀虫,也是历史悠久了。早在朱熔基当总理时,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的峨岭粮站,为了应对朱熔基的检查,5天时间内就花费十几万元,调集了1031吨粮食来充实该粮站,使朱看到“谷满囤、粮满仓”的喜人景象。这事后来被《焦点访谈》曝光后,“村骗乡,乡骗县,一直骗到国务院”的谚语就广为流传了。

  中储粮直属库近年来的丑闻也没有断过:2010年6月底,中储粮许昌直属库原库主任任国正、副主任姚宝山等人,涉嫌贪污、挪用公款“上千万元”,被河南省许昌市人民检察院批捕;2011年9月,中储粮安徽分公司涡阳直属库副主任鹿某因涉嫌滥用职权违规收购劣质小麦被当地检察院立案查办;2011年10月,河南周口直属库主任乔建军侵吞巨额公款潜逃国外。

结语

  基于中储粮长期垄断的形象不佳,以及过去暴露出的问题,人们怀疑电视剧《天下粮仓》里“火龙烧仓”的桥段在现实中重演,也不能全怪网民想象力太丰富。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