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专题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一个老美眼中的中国城镇化洪流

http://www.CRNTT.com   2015-03-12 11:58:09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中评社北京3月12日讯/“大地冰封,无云的天空下是白雪覆盖的稻田,反射的光线如此强烈,让人不得不捂住眼睛。视野里一片平坦,没有生机。”    

  这是冬至日的下午3时22分,美国人迈克尔·麦尔(Michael Meyer)走在一条两车道的水泥路上,胡子上结满了冰碴。他的目的地不是他在明尼苏达州的家乡,而是中国吉林省吉林市昌邑区孤店子镇大荒地村,他脚下的这条路叫红旗路。

  以这样富有画面感的开头,《再会,老北京》(The Last days of Old Beijing: Life in the Vanishing Backstreets of a City Transformed)的作者迈克尔·麦尔带来了他的新作—《东北游记》(In Manchuria: A Village Called Wasteland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Rural China)。2015年2月,这本书已经在美国出版—目前,上海译文出版社已经取得该书的中文版权,预计将在年底出版此书。

  从老北京的胡同里走出,这一次,麦尔将目光投向了中国东北的广袤农村,投向了改变中国命运的城镇化洪流的最前线:大荒地村。

  大荒地村(麦尔把它翻译成Wasteland)是麦尔妻子的家乡,位于吉林省吉林市北部,距离市区只有25公里,面积10平方公里,辖6个自然屯9个村民组,总人口3900人,共约920户。这里以种植高质量的大米着称。

  在诸多中国媒体的叙述中,大荒地村的故事开始于2000年。那一年,刘延东和刘延峰两兄弟成立了东福米业,一路从小作坊开始,最后成为全国的典型—用《农民日报》的说法,是“通过‘村企合一’,深挖农业,建立了一种乡村与企业间互助互动的共融共生机制,推动了农业现代化、农民就地城镇化、农产品加工业及乡村服务业等的发展,在一个村庄的基础上浓缩‘四化同步’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传统农区推动‘四化同步’的微观样本。” 刘延东本人也成为东北的“能人”。

  当然,这不会是麦尔告诉你的故事。在他的笔下,通过一个个人与故事,中国农村城镇化呈现出复杂、多元的另一面。在麦尔的视野里,有的农民拒绝“上楼”,认为放弃宅基地就意味着失去自己的菜园和鸡圈,老年人也因为担心腿脚不便无法爬楼梯而对“上楼”心怀忐忑。最重要的是,善打小算盘的中国农民们认为,放弃土地就意味着打赌大米的价格在协议到期之前不会再上升—大米的价格明明一直都在上升。当然,对麦尔来说,大荒地村只是变化中的中国农村的一个缩影,他还会从大荒地村走出来,走向辽阔的东北。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