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专题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蔡昉:怎么看上半年经济增长7%

http://www.CRNTT.com   2015-08-06 07:09:50  


 
  三、保持适当且必要的增长率

  文章认为,2015年预期的GDP增长7%目标,符合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把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既不低于也不超过潜在增长率的水平上,是十分适当和完全必要的。换句话说,做出7%的增长数字是被高估的这样一个判断,隐含的意思则是认为实际增长率低于潜在增长率。这种结论是一种老套的思维逻辑,不仅做出的是错误的判断,还可能产生政策误导。

  一般来说,实际增长未能达到潜在增长能力,是由于需求不足所造成的。在整个改革开放期间,中国经济增长有过四次低于8%的经历。前三次经济增长率的低点,都表现为实际增长率低于潜在增长率,形成较大的增长缺口。第一次是20世纪80年代初,最低点是1981年,实际增长率为5.2%,而当时的潜在增长率为7.6%,前者与后者之差即增长缺口为-2.3个百分点;第二次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最低点是1990年,实际增长率和潜在增长率分别为3.8%和6.9%,增长缺口为-3.0百分点;第三次是2008—2009年的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最低点是2009年,实际增长率和潜在增长率分别为9.2%和10.4%,增长缺口为-1.4百分点。

  实际增长率低于潜在增长能力因而形成增长缺口,意味着生产要素和生产率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因此会产生失业现象,这种情况下通常表现为周期性失业率的提高。事实上,在上述三个周期的低点年份,相应都出现了就业压力加大和失业率上升的现象。因此,这三次增长速度的下行,都属于典型的宏观经济周期现象。

  从2012年开始并持续至今的第四次,即最近一次GDP增长率低于8%的情形,实际增长率并没有低于潜在增长率,因而也没有形成增长缺口。与此相应,劳动力市场状况正常,失业率保持稳定。自2008—2009年世界性金融危机以来,尽管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但世界经济和发达经济的增长速度在回升,因此把这个趋势与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趋势结合,得出后者是由于外需不足所导致的结论是不符合逻辑的。很显然,这次经济增长速度下行,是伴随潜在增长率下降出现的结构性变化,是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表现,而不是周期性现象。正因为如此,目前的7%仍然是一个可以达到改善民生要求的增长率。

  相反,如果误把目前的增长减速归于未达到潜在增长率的周期现象,则容易导致在政策抉择中失去应有的定力,从而造成刺激性政策的过度使用。需求冲击所导致的周期性因素始终是存在的,适时实施宏观经济反周期政策也是必要的。但是,使实际增长超过潜在增长能力的政策措施,则属于过度刺激,会妨碍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局。一旦造成进一步的产能过剩,甚至在非实体经济领域刺激出资产泡沫的话,还会酿成系统性风险。因此,正确认识并保持目前的增长速度,也符合调整产业结构、防范系统性风险的要求。

  四、潜在增长率与改革红利

  文章指出,实际增长率固然不应超过潜在增长率,但是,潜在增长率自身却是可以得到提高的。我们估算和预测的潜在增长率,其实只是假设没有新的增长源泉可能达到的增长能力。从比较动态的分析角度看,这样的预测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实际上,由于中国所处的特殊改革阶段和发展阶段,经济运行现实中仍然存在着一系列体制和机制障碍,既妨碍对生产要素供给潜力的充分挖掘和利用,也阻碍全要素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因此,通过全面深化关键领域的改革,消除这些体制性的障碍,一方面挖掘传统增长源泉的潜力,另一方面开发新的增长源泉,可望显着提高潜在增长率,赢得真金白银的改革红利。

  改革与增长不是此消彼长、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相互促进的。改革红利是真实存在的,表现为潜在增长率的提高。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一方面,仍然有挖掘生产要素供给等传统增长源泉的潜力,另一方面,增长动力终究要实现向创新或全要素生产率驱动的转换。以下我们举例说明,在若干领域进一步推动改革,如何立竿见影并显着地提高潜在增长率。首先,户籍制度改革既有利于提高非农产业的劳动参与率,增加劳动力供给及其稳定性,也可以通过劳动力转移保持资源重新配置效率的提高。其次,通过教育体制改革和劳动力市场发育,改善人力资本积累及其激励机制,满足产业升级优化对技能和创造力的需求。第三,深化投融资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更有效率地配置资金,可以延缓投资回报率的下降。最后,简政放权等一系列促进发挥市场作用的改革,将创造一个能者进、庸者退的竞争环境,从而大幅度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在对劳动参与率、劳动者素质、全要素生产率做出一定幅度改善的合理假设下,我们对改革红利进行了定量模拟。估算的结果是:在上述关键领域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可以使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在静态预测的基础上提高1.0—1.5个百分点。值得指出的是,改革红利的测算是高度理论化和理想化的,只能作为一种方向性的预期来看待,而不必拘泥于具体的数字。

  以“十三五”时期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近中期代表,经济增长的实际表现,将由按静态方法估算的潜在增长率以及能够获得多大的改革红利决定。也就是说,只要不是采用过度刺激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超过6.2%静态潜在增长率的经济增长速度既是可行的,也是可能达到的。最重要也是合理的预期是,这样的增长速度将保证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速度要求,即在2010年基础上GDP总量翻一番。

  2010年中国GDP总量为40.89万亿元,在2014年之前的实际增长基础上,如果2015年增长7%,按照2010年不变价,GDP总量将达到59.68万亿元。这样,在“十三五”时期只要实现6.5%(略高于我们测算的潜在增长率),即可达到81.77万亿元,实现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的目标。由于6.5%的增长速度与6.2%的静态潜在增长率仅存在微小的差距,所以,对这个翻番的任务既应该具有充分的信心,也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