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化改革绝不能半途而废 | |
http://www.CRNTT.com 2016-04-14 08:53:05 |
上海证券报发表宏观经济评论人许鑫文章称,注意到,近一段时间不少学者都在回顾1998年经济改革,一些专家学者试图从1998年的经济改革中寻找治疗当前经济病症的药方。之所以如此,部分原因是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与1998年类似,而更主要的原因是1998年的改革仍未完成,部分领域甚至是倒退。 当前的经济困境与1998年确有不少共同点,比如产能过剩、企业亏损和高债务风险。1998年几乎所有行业都陷入了过剩,产能过剩都超过三分之一;如今,煤炭、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五大行业产能过剩严重,开工率普遍不超过80%。1998年国有企业亏损面超过三分之一,当下,重工业企业业绩下滑严重,钢铁、水泥、煤炭行业面临全行业亏损,代表中国最优质企业的上市公司亦面临营业利润率和净资产收益率不断下滑的窘境。1998年陷入亏损的国有企业,主要依赖商业银行贷款生存,商业银行贷款质量大降,坏账率超过20%;如今债务风险主要集中在地方债务上,经中央审计认可的地方承担偿还义务的债务大约在17万亿,但市场普遍认为这个数字被低估了。近几年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普降,地方债务偿还更成难题。 1998年,东南亚持续蔓延的金融危机直接影响了中国经济三驾马车之一的出口,出口增速从1997年的21.01%骤降至1998年的0.50%,在1999年也只有6.11%。2011年之后,中国出口增速不断下降,从20.32%降为个位数,去年甚至负增长。长期以来,中国内需不振,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最强有力的引擎,出口引擎失速,经济自然要面对需求不足、生产过剩、企业经营重叠的多重难题。 文章指出,在外因之外,当下的困境,更与中国的经济改革仍未完成,部分体制制度不完善有莫大关系。 首先是地方政府的财政纪律。1998年之前,国有企业与如今的地方政府类似,缺乏严肃的财务纪律,把银行贷款视为财政拨款,很多国有企业在借债之初就未想过偿还。1998年政府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从竞争性行业中退出,大量中小国企破产重组。《朱镕基讲话实录》中多篇讲话中提到,国有企业不能逃避贷款、欠款不还。然而,虽然国有企业财务纪律得以重树,但地方政府的财政纪律却仍未得到有效约束。一方面,地方政府找到了土地财政这个金矿,地方债务中,大多数银行贷款都是以土地作为抵押;另一方面,地方财政预算受到的约束力很小,而地方政府又没有破产的市场压力。较为松弛的财政纪律,导致地方政府有较为充裕的财力干预经济。只要细致观察,就可看出,每个产能过剩的行业,背后或多或少都有地方政府的干预。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中央经济管理部门从2006年起就不断发出产能过剩的警告,但一些地方为了政绩和税收仍在支持鼓励产能上马,而支持鼓励所需要的资金则正是地方政府通过土地财政获得的市场资金或银行贷款。抛开传统行业不论,以光伏为例的新型高新技术行业,若非地方政府不断干预,怎会产能不断扩张,以至于无锡尚德不得不以破产告终? 其次是商业银行的制度建设。1998年时,中国商业银行遭遇重大困难,主要原因是一些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的干预导致商业银行不能依据风险和收益作出市场化的贷款决策。时任建行行长的周小川曾在一次会议上说,与总行行长相比,地方分支行的行长更愿意听地方行政领导的话。为此,中央政府一反往日注入资本金的惯例作法,下大力气改制商业银行,从引入国际战略投资者,到上市,都是在为商业银行形成市场化运行体制而努力。从目前情况看,商业银行的改制是非常成功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维持在较低水平。但是,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对商业银行的干预仍时有发生。大型国有银行在行政级别和资金规模上足以与某些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平等博弈,但近几年大量出现的地方性中小银行在面对当地政府和大型国有企业时就远不如大银行硬气了。各级地方政府争相从银行贷款,在经济下行环境下,地方财政压力陡然增大,银行系统风险开始暴露,商业银行成为上市公司的估值洼地,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市场对商业银行未来坏账的担心。 再有,国有企业改革。1998年时,国有企业改革背水一战,退出竞争性领域,保留下的国有企业初步建立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微观经济主体。随着2002年中国经济再度高速增长,国有企业改革出现了停顿苗头,国有企业不能破产,职工大锅饭的思想再次回潮。国有企业杠杆率普遍较高,中国一般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约在50%左右,而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超过65%,处于产能过剩行业的国企资产负债率更高,中钢资产负债率超过90%,并已出现债券违约。如果国有企业改革深入下去,这样的企业可能早已启动了破产重整程序,但现在仍在依靠贷款维持运营。最近一段时间,“僵尸企业”被频繁提起,所谓“僵尸企业”,恐怕大多是国有企业:不产生经济效益的私营企业早被所有者关闭解散了,就算所有者希望维持运转,也不会有多少私营企业能找到“金主”为自己输血。 文章最后说,1998年的改革,说到底,就是推进市场化,商业银行市场化,国有企业市场化;如今的困难,说到底,就是某些领域市场化不够,地方政府没按市场化的方式办事,商业银行和国有企业有待于进一步市场化。1998年,我们还能找到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建设两个经济增长点,现在想找这样的经济增长点难度大增,而房地产甚至已成了风险来源之一。市场化改革,如今比1998年更迫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