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专题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王丰收:两岸和平发展塑造岛内新民意

http://www.CRNTT.com   2016-11-07 00:07:24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王丰收(中评社 秦正阳摄)
  中评社北京11月7日电(中评社报道组)中评智库基金会、中国评论通讯社与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10月22日在厦门大学共同举办第二届中评智库青年论坛,主题为“两岸和平与青年机遇”。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王丰收表示,在过去的八年中,大陆作为中华民族文明传承者符号的渐入,却带来了台湾为了维护所谓自身主体性的排异反应。他认为,蔡英文号称代表“新民意”执行民进党两岸路线,但上任后的十万人大游行说明,过去两岸和平发展进程也塑造了另一股有力的“新民意”。

  两岸当局地位不平等 但两岸人民地位平等

  王丰收表示,两岸之间固然恩怨繁重,却也塑造了摆脱不了的关系网,“其中哪怕是敌对时期,双方依然没有消除交流的意愿”。他指出,一个中国内部的敌对双方的交流或许没有具备良好的意愿,但是却依然具备交流的内容,只是这种交流似乎与正常的交流方式所具备的功能有所不同,“基本没有做到求同存异,各美其美,因而之前的特殊形态的交流只能被视做斗争的手段,而非友谊的中介”。

  他认为,交流只有在交流双方主体视对方为与自身处在平等地位的前提下才能发生,这种地位与实力无关,只在乎意愿。“两岸关系是统一的对立,而非孤立意义上的对等政治实体之间的关系”,因而指出,真正使得双方平等的不是政府,而是作为中华民族统一政治共同体组成部分的两岸人民的地位平等。

  “作为处在敌我关系之中的两岸政权,敌我只是在概念意义上相互平等,双方的目的却是要用强制力取消敌我的存在,因而在实践意义上必然是绝对的不平等”,王丰收认为,两岸当局的平等地位只是暂时性、事务性的,双方敌我关系的消除的方式不是承认彼此,而是在一个国家主权内部重新生成出一个新的完整的主权者,“所以两岸当局或者当局代表的交流只是敌对双方的妥协性表达,实质上并非交流,与其叫做交流,不如说是沟通”。

  为何两岸越交流台湾越封闭 政治因素决定

  王丰收分析,两岸之间的任何协议尽管在双方的法律体系内部获得了效力,但是从实质意义上讲,这只是双方依靠政治互信维系的具有管制效力的形式上的暂时性的管理规定,其中承载的是双方对于两岸关系的政治决断。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