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 |
中评深度专访:许桢谈香港管治人才缺陷 | |
http://www.CRNTT.com 2017-08-14 00:11:40 |
香港社会人才进入管治体系缺渠道 在许桢看来,香港现时并非缺乏管治人才,而是许多社会各领域的人才不愿意或不能够进入到体制当中,其中一大原因在于香港现行的政治体制并不特别鼓励发展政党政治,与此同时各方对香港民主化步伐的认知和所期望的方向存在一定距离,令普选的落实遥遥无期,在此情况下,香港的政党难以成为培养管治人才的平台,香港政党本身的发展亦受到很大限制。 许桢分析说,对于任何一个领域、任何一个行业的人才而言,尤其是香港最顶尖的人才,他们不仅通晓两文三语,而且人生发展的历程往往并不局限于香港本地,内地、日韩以至欧美,都可以成为这类人才施展自身才华的舞台,他们既可以在大型商业机构工作,也可以选择到公营机构服务,甚至可在专业领域寻求发展,老一辈的梁锦松、王冬胜等职业经理人都是很典型的例子。他续指,如果没有比较完整的晋升阶梯或者能够预视得到的发展空间,社会上的优秀人才很难在自己三、四十岁、最黄金的人生时期,贸然放弃在原本岗位上已取得的不错成绩,从而投入到政府的工作当中,即使一个人才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并且有意愿为社会服务、担当负责任的决策角色,这个人才亦需要知道,自己凭藉努力大概可以在所属机构或领域得到怎样的前景,否则能力和决心再大的人才,都难以在不可预知的风险下付出宝贵的青春和巨大的精力。他认为,当今香港的掌权者应当为人才营造适当的环境,以吸引人才投身公共事业,让他们有机会一步步磨练和打滚,并在公共事业领域发挥所长。 谈及政党政治、民主普选与弥补管治人才短板之间的联系,许桢回顾说,1997年以前香港的决策层由英国人组成,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是在伦敦的英国人,包括国会议员、大量的智库学者及其带来的学术支援以及殖民地部、英联邦部、外交部的相关行政官员;另一部分是在香港的英国人,包括本身担任驻港三军总司令和行政机关最高代表的总督、总督以下的文官武职以及洋行、银行、公用事业(煤气、电力、交通)等范畴的在港英商;还有一部分是海外政务主任,即由英国人担任的政务主任岗位,他们从英国调来香港之后,表面上跟香港本地的华籍政务主任混合在一起工作,但是实际上他们才是香港和伦敦、香港政府和总督之间的沟通与决策桥梁,掌握了这一桥梁,某程度上就成为了决策者的一部分,由此可见,1997年之前香港原有的整个决策大脑,起码在表面上随着香港回归而与香港切离开来,香港不再有海外政务主任、不再有总督,香港的法规和行政指令不再简单直接地参考英国或其他英联邦国家,这一情况带来的空白如何填补,其实并未在回归的过程中明确指明。 许桢认为,为了填补这一空白,香港有必要思考长远是否需要推行民主普选和政党政治。他指出,一般而言发展民主普选的目的是要强化行政当局的认受性、提升其政治动员能力、令其在争议性议题上展开游说时具有更大的民意授权,而政党政治则是民主普选的一种载体,以既有的成熟经验来看,虽然不同国家实行不同的选举制度,因此会衍生出不同的政党生态——例如英美偏向两党政治,欧洲大陆或拉美国家则偏向多党制——但是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发展民主普选的时候,不同时以政党政治为基础,其中的竞选机器、执政架构、在野平台等其实都是以政党为载体。他表示,无论采取哪一种选举制度,具成熟经验民主社会的运作总是以政党为核心支柱,即使还有智库、学术机构、民间压力团体、社会运动等元素,但政党总是优良民主政治的前提,因此除非认为香港的民主没必要或不应该进一步发育,否则政党政治在香港将成为很难回避的一个议题,就算参考临近的新加坡这一亚洲式的民主经验,执政的人民行动党归根结底也是一个政党。“如今香港所实行的‘一国两制’较多建基于1980年代的社会状况,当时未必对这一议题有深入的思考和明确的答案,而经过香港回归20年来的实践和发展,今时今日已有必要对此作出检视,从而令未来的路走得更顺畅。”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