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 |
中评智库:论两岸价值观的冲突与整合 | |
http://www.CRNTT.com 2018-03-25 00:59:23 |
按照习总所说的“心灵契合”,既包括大陆要理解台湾同胞因特殊历史遭遇和不同社会环境而形成的特殊心态,尊重台湾同胞自己选择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也包括台湾同胞要更多瞭解和理解大陆13亿同胞的感受和心态,尊重大陆同胞的选择和追求,两岸同胞都要“以心相交、尊重差异、增进理解,不断增强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⑥显而易见,心灵契合是形成共同的民族、文化和国家认同的必要条件,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必要前提,而缩小意识形态及价值观差距必将有助于心灵契合,有助于增强两岸同胞共同的民族、文化和国家认同。 深入思考可知,缩小两岸在价值观特别是核心价值观上的认知差距,是实现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关键,惟其难度不亚于甚至超过缩小两岸在经济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准上的差距。这是因为,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或价值观念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强大的反作用力,不仅会引导人们的认知,指导人们的行动,还会捍卫自身防止遭到不同的特别是对立的意识或观念的“侵袭”。但这并不等于说调整乃至改变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根本不可行,因为毕竟意识或观念的产生决定于社会存在与社会实践,当一种观念、意识产生的土壤或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时,当旧的观念意识已被实践证明落伍或窒碍难行时,人们会自动进行修正,进而形成新的观念意识。 事实上,如果我们能够全面地、实事求是地审视两岸同胞的意识形态,就会发现两岸之间并不存在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与价值观上的尖锐对立。 首先,从种族上说,台湾人98%来自中国大陆,两岸人民同文同种,有“五缘”⑦相连,都是中华民族的成员。无论“台独”势力如何狡辩“台湾人不是中国人”,但其论据不具说服力,不仅在世界上产生不了任何共鸣,还徒留笑柄和“数典忘祖”的骂名。正如有些评论所说,是不是中国人,查查DNA和祖宗牌位就知道。共同的历史经历,共同的传统文化熏陶,共同的民俗风情习惯和宗教神明信仰,共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早就在两岸人民的意识形态上打上了鲜明的中华文化的烙印。这一点就连写下《文明的冲突》一书的美国著名学者萨缪尔·亨廷顿都没有异议。 举例来说:两岸都信奉儒家哲学暨孔孟之道,都推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厚德载物、民惟邦本、修齐治平;都主张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知常达变、与人为善、和而不同;都强调“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庸之道,不偏不倚”;都赞成孝悌忠恕、讲信修睦、礼义廉耻、有教无类、遵时守位、敬业乐群、守望相助、扶危济困、见义勇为等等。这些中华传统价值观念深深体现在两岸普通民众的家教中,也体现在两岸民众的日常行为与实践中。台湾前领导人马英九曾说:“台湾保存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也是全球实践儒家思想最普遍、最彻底的华人社会。仁义、孝亲、尊师、勤奋、善良、纯朴等儒家宣导的美德,早已成为民众生活的一部分。”⑧台湾前中华文化总会会长刘兆玄认为:中华文化是两岸真正的“最大公约数”。⑨ 其次,两岸在观念意识上的冲突,追根溯源与日本50年殖民统治、国共内战所导致的两岸政治对立和二战后国际两大阵营的冷战分不开。应该看到,日本殖民统治虽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台湾人民的民族和文化认同,但确有淡化的作用,特别是皇民化教育产生的后遗症,在某种意义上成为后来“台独”思潮泛滥的温床。本来抗战结束台湾光复理应成为两岸修补民族感情和重建共同的中华文化认同的大好机会,但却发生了国共内战的历史悲剧,以及国际社会两大阵营对抗的波及,进而导致两岸陷入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全面对抗;在“凡是敌人反对的就要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就要反对的”的思维定势影响下,两岸自觉不自觉地在手足同胞间的观念、情感和心灵上划出了一条楚河汉界,彼此不仅“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而且相互隔膜、敌视、厌恶乃至憎恨。1970年代两岸在国际场域斗争的形势翻转,进一步加深了台湾同胞对大陆的误解与对抗,连带影响到他们对中国、中国人和中华文化的认同。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