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首页  
2022年11月18日,以“融合创新 …
今日评说 创新成为中国发展模式转变关键
  中评社香港12月8日电/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提出了分两步走的战略安排: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西班牙中国政策观察网站12月4日刊登西班牙中国问题专家胡利奥•里奥斯文章,文章说,在这一过程中,正如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的那样,中国将毫不动…
更多 >>
 最新论题 更多 >> 
  • 中国茶申遗成功,让世界共品“茶道”
  • 警惕西方把南亚炒成中印“战场”
  • 中国追求卓越,美国追求霸权
  • 新时代中阿合作不断充实深化
  • 强大经济韧性让国际资本看好中国
  • 创新成为中国发展模式转变关键
  • 中日国民的保健意识有何不同?
  • “斜杠”成中国年轻人新就业形态
  • 卡塔尔世界杯,中国作出重大贡献
  • 中国稳扎稳打迈向太空强国
  • 从浙江到湖南,中国各省份正拓展对非贸易
  • 谁结束了英中关系的“黄金时代”?
  • 海南加速发展医疗旅游先行区
  • “一带一路”帮助非洲突破发展瓶颈
  • 与阿拉伯国家合作,中国不谋求私利
  •  观察空间 更多 >> 
    中国追求卓越,美国追求霸权
      中评社香港12月8日电/当美国及其盟友表示想与中国竞争时,他们似乎忽视或故意忽略了一个事实:中国实际上只是在与自己竞争。   澳大利亚“珍珠与刺激”网站12月7日载文《东方是东方,西方是西方:中国…
  • 中日国民的保健意识有何不同?(2022/12/07)
  • “一带一路”帮助非洲突破发展瓶颈(2022/12/06)
  • 澳企业界期待澳中关系回暖(2022/12/05)
  • 日企忧心对华“脱钩”殃及供应链(2022/12/04)
  • “一带一路”带给非洲实惠良多(2022/12/02)
  • 巴西新外交应优先重视中国机遇(2022/11/30)
  • 美中需要恢复建设性的人文交流(2022/11/29)
  • 欧盟不愿在对华政策上盲从美国(2022/11/28)
  • 在这些高科技领域,中企“存在感”增强(2022/11/27)
  • 德国制定对华战略不应走极端(2022/11/25)
  •  纵横中国 更多 >> 
    创新成为中国发展模式转变关键
      中评社香港12月8日电/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提出了分两步走的战略安排: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
  • “斜杠”成中国年轻人新就业形态(2022/12/07)
  • 海南加速发展医疗旅游先行区(2022/12/06)
  • 卡塔尔世界杯上演“中国大集”(2022/12/05)
  • 中国成为全球生态保护引领者(2022/12/03)
  • 中国航天员“天宫”会师创造历史(2022/12/02)
  • 印度治霾为何难以效仿中国(2022/11/30)
  • 中国如何建成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2022/11/29)
  • 中国电动车以高质量赢得欧洲客户(2022/11/26)
  • 卡塔尔世界杯,中国元素随处可见(2022/11/24)
  • 厦门是“中国的一颗生态明珠”(2022/11/23)
  •  热点透视 更多 >> 
    警惕西方把南亚炒成中印“战场”
      中评社香港12月8日电/一些西方媒体总是把南亚炒作成“战场”,称印度和中国一直在争夺地缘经济影响力。事实上,这只能反映出西方狭隘的零和博弈心态,不利于地区和平与发展。   柬埔寨《高棉时报》12月…
  • 卡塔尔世界杯,中国作出重大贡献(2022/12/07)
  • 谁结束了英中关系的“黄金时代”?(2022/12/06)
  • 中国建设“通往太空的丝绸之路”(2022/12/03)
  • 西方在如何与中国打交道上存在三大分歧(2022/12/02)
  • 压力之下,欧洲寻求加强对华关系(2022/12/01)
  • 欧盟与美国对华政策“保持距离”(2022/11/30)
  • 应对中国,北约面临鹰鸽之争(2022/11/29)
  • 对华芯片封锁凸显美国失去信心(2022/11/28)
  • 欧洲对与中国对抗“没有兴趣”(2022/11/26)
  • 印度为何打算向中企递橄榄枝(2022/11/25)
  •  时政评析 更多 >> 
    新时代中阿合作不断充实深化
      中评社香港12月8日电/据路透社引述知情的沙特阿拉伯外交官员透露的消息报道,该国将在12月9日举办首届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峰会(中阿峰会),各方将寻求达成更多经贸合作协定。   据美国《世界日报》网站…
  • 中国稳扎稳打迈向太空强国(2022/12/07)
  • 与阿拉伯国家合作,中国不谋求私利(2022/12/06)
  • 科技,中国与海湾合作的催化剂(2022/12/05)
  • 相比美国,“中国是欧洲更易谈判的伙伴”(2022/12/04)
  • 米歇尔访华开启对话“机会之窗”(2022/12/02)
  • “一带一路”助力中国经济外交(2022/12/01)
  • 古中树立真诚合作的典范(2022/11/28)
  • 美“自鸣正义”败给中国得道多助(2022/11/27)
  • 东南亚为何急需中美关系缓和(2022/11/25)
  • 中美利用多边平台加强接触(2022/11/23)
  •  经济纵横 更多 >> 
    强大经济韧性让国际资本看好中国
      中评社香港12月8日电/在经济重新开放势头增强和地缘政治风险减弱的背景下,摩根士丹利再次看好中国股市,该公司结束近两年来对中国股市“持股观望”的评级,建议买入中国股票。   据香港《南华早报》网站…
  • 从浙江到湖南,中国各省份正拓展对非贸易(2022/12/06)
  • 多重因素驱动人民币国际化(2022/12/05)
  • 中国走在6G技术研发前沿(2022/11/30)
  • 大众在中国面临新问题:本土竞争对手(2022/11/28)
  • 人民币资产受投资者追捧(2022/11/25)
  • 海南打造大型综合物流园区值得关注(2022/11/24)
  • 大数据技术助力中国脱贫攻坚(2022/11/17)
  • 中国VR产业迈入新一轮“爆发期”(2022/11/16)
  • “双十一”折射中国消费新趋势(2022/11/14)
  • 为什么中国进入了“廉价电视时代”?(2022/11/10)
  •  军事视点 更多 >> 
    海上保安厅在钓鱼岛周边承受中国压力
      中评社香港1月2日电/日本政府提出加强钓鱼岛周边海域的监视活动,但负责该项行动的海上保安厅年度预算却不足。   据日本《朝日新闻》2018年12月27日报道,针对崛起的中国,日本防卫计划大纲列出了…
  • 推进军改,关键在于面向未来战争(2017/08/07)
  • 走向深蓝,中国要成为海上和平狮子(2017/04/28)
  • 歼-20惊艶亮相告诉了世界什么?(2016/11/07)
  • 美国不应被亚洲盟友拖入对华战争(2016/08/10)
  • 军事关系深化的俄罗斯和中国互相学习(2016/06/27)
  • 越南大购美军装备作用有限:难撼中国优势(2016/06/14)
  • 大多数非洲国家为何爱用中国武器?(2016/03/22)
  • 美欲借“军火库飞机”压制中俄(2016/02/14)
  • “军区”变“战区” 中国军队提升战力(2016/02/05)
  • 七大军区进入五大战区时代(2016/02/02)
  •  文教聚焦 更多 >> 
    中国茶申遗成功,让世界共品“茶道”
      中评社香港12月8日电/“一颗静心观世界,半盏清茶悟人生。”茶字拆开,就是人在草木间。一杯茶,道蕴无限。   美国《侨报》12月1日载文《中国茶申遗成功,让世界共品“茶道”》,文章说,11月29日…
  • 中国的年轻人借“国潮”强调文化身份(2022/12/06)
  • 电游“出海”增强中国文化传播力(2022/12/05)
  • 中俄人文合作体现特殊价值(2022/11/25)
  • 中国白皮书宣介互联网治理主张(2022/11/09)
  • 英语vs中文,谁胜出?(2022/11/08)
  • “北马”重启让跑步爱好者振奋(2022/11/07)
  • 培养“大国工匠”,中国须除“职教偏见”(2022/11/02)
  • 中国令斯诺克运动重新焕发活力(2022/10/12)
  • 中国共产党将中国建成科技强国(2022/10/11)
  • 网络时代,如何让真相跑赢谣言?(2022/10/09)
  •  专题图片 更多 >> 
    中美竞相对非开展“峰会… 中美如何建构新型大国关系 以攻为守 中国迎接意识… 美国联合印度“抗衡中国… 手机靓号交易不能成为灰… 美对限制中国国企投资态…
     时人广角 更多 >> 
    张桂梅事迹将被搬上屏幕
      中评社香港6月15日电/受尊敬的内地教育工作者张桂梅投入毕生精力为数以千计贫困女孩提供免费教育,从而改变了她们的生活。   据香港《南华早报》网站6月12日报道,张桂梅的人生故事将被改编成电视剧。…
  • 谷爱凌完美诠释了奥林匹克精神(2022/02/10)
  • 中国在F1有了“开路先锋”(2022/01/07)
  • 9.83+9.98=一个传奇(2021/08/03)
  • 孙杨困兽犹斗,终究无力回天(2021/06/25)
  • 中国“水稻英雄”在全球备受尊敬(2021/05/28)
  • “中国先生”远去,美中理性之声不应减损(2020/12/24)
  • 纪念李文亮 不仅仅需要立一座雕像(2020/02/11)
  • 中国球迷为何喜爱科比(2020/02/03)
  • 谢高华的“时代遗产”值得铭记(2019/10/26)
  • 王霜,走出国门的中国“玫瑰”(2019/06/20)
  •  环境感受 更多 >> 
    中国成为全球生态保护引领者
      中评社香港12月3日电/当全世界还在研究于埃及举办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取得的成果时,各国代表们正要出席在蒙特利尔举行的另一场会议。   香港亚洲时报在线网站11月30日载文《中国终于准备好成为保护…
  • 印度治霾为何难以效仿中国(2022/11/30)
  • 厦门是“中国的一颗生态明珠”(2022/11/23)
  • 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成果丰硕(2022/11/19)
  • 应对气候挑战,中国推进建设“海绵城市”(2022/11/18)
  • 现在到了停止将雾霾责任“甩锅”中国的时候了(2022/11/14)
  • 中国引领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2022/11/07)
  • 北京用智慧理念打造绿色之都(2022/08/29)
  • 治理空气污染,中国7年走完美国30年的路(2022/06/17)
  • 污染防治聚焦北方 中国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2018/02/07)
  • 中国对可再生能源发展划防洪红线(2022/06/14)
  •  社会大千 更多 >> 
    “斜杠”成中国年轻人新就业形态
      中评社香港12月7日电/一整天忙碌的工作后,30岁的小陈回到家里没时间停歇,就开始忙着经营自己的副业。小陈有一家淘宝店,他说,为了经营好这家网店,他得不分昼夜在线回复客户,生怕因为自己的疏忽而失去顾客。…
  • 中国的年轻人借“国潮”强调文化身份(2022/12/06)
  • 民宿在中国越来越受欢迎(2022/11/21)
  • 中国着手治理高彩礼问题(2022/11/17)
  • 中国人“双十一”购物车中塞满国货(2022/11/16)
  • “中国最火辣女人”因何风靡全球?(2022/11/09)
  • “北马”重启让跑步爱好者振奋(2022/11/07)
  • 培养“大国工匠”,中国须除“职教偏见”(2022/11/02)
  • 三个原因导致中国年轻人不喜社交(2022/10/27)
  • 浙江共同富裕探索值得关注(2022/10/24)
  • “微度假”在中国兴起,可能产生全球影响力(2022/10/21)
  •  批评者说 更多 >> 
    北京染新冠女子外出为何屡屡得逞?
      中评社香港7月5日电/北京时间7月2日下午,一则关于北京石景山万达广场女子接到核酸检测阳性通知后嚎啕大哭的视频传遍网络。   美国《侨报》7月4日载文《北京染新冠女子外出为何屡屡得逞?》,文章说,…
  • 网络时代,如何让真相跑赢谣言?(2022/10/09)
  • 中国须关注糖尿病防治(2022/09/29)
  • 每日优鲜凸显中国生鲜电商风光不再(2022/08/04)
  • 对职业教育的老观念亟待改变(2022/08/03)
  • 唐山打人恶行突破文明社会的底线(2022/06/13)
  • 百年老店,中国为啥没有日本多(2022/06/23)
  • 把好儿童读物出版关,别靠“下架字典”式执法(2022/06/07)
  • 教材不能“闭门造车” 需要社会监管(2022/06/02)
  • 西湖“移柳”风波,幷非小题大做(2022/05/16)
  • 知网需收起“学术收割”的镰刀(2022/04/21)
  •  神州瞭望 更多 >> 
    强大经济韧性让国际资本看好中国
      中评社香港12月8日电/在经济重新开放势头增强和地缘政治风险减弱的背景下,摩根士丹利再次看好中国股市,该公司结束近两年来对中国股市“持股观望”的评级,建议买入中国股票。   据香港《南华早报》网站…
  • 从浙江到湖南,中国各省份正拓展对非贸易(2022/12/06)
  • 多重因素驱动人民币国际化(2022/12/05)
  • 中国走在6G技术研发前沿(2022/11/30)
  • 大众在中国面临新问题:本土竞争对手(2022/11/28)
  • 人民币资产受投资者追捧(2022/11/25)
  • 海南打造大型综合物流园区值得关注(2022/11/24)
  • 大数据技术助力中国脱贫攻坚(2022/11/17)
  • 中国VR产业迈入新一轮“爆发期”(2022/11/16)
  • “双十一”折射中国消费新趋势(2022/11/14)
  • 为什么中国进入了“廉价电视时代”?(2022/11/10)
  •  体验中国 更多 >> 
    “基建狂魔”中国是怎样炼成的
      中评社香港10月31日电/中国基建狂魔是怎么炼成的?为何中国可以在过去十几年间建成全球最大的高铁系统、最大的高速公路系统、最长与最多的桥梁和隧道?这背后有很多创新的艰辛与喜悦,折射中国吸纳了全球的智慧,…
  • 传统与现代在成都完美融合(2022/10/19)
  • 特色产业助力中国美丽乡村建设(2022/08/15)
  • 在中国,“绿色生活”是怎样的体验(2022/07/05)
  • 为何在上海的日本人不愿离开中国(2022/07/01)
  • 美国应参照中国建立长期养老金制度(2022/05/13)
  • 在全亚洲找不到几个“深圳”(2022/04/12)
  • 中国有理由对未来如此乐观(2022/01/06)
  • 为什么中国人在享受平静生活(2020/12/07)
  • “中餐西做”,算是中华美食文化吗?(2020/11/06)
  • 另一股潮流在中国农村流淌(2020/10/10)
  •  中评综述 更多 >> 
    社评:法国总统抓机遇 中国没施离间计
      中评社香港11月26日电(评论员 丘峦)在中德关系紧张之际,法国总统大张旗鼓访问中国,并拿走大批订单,难免予人极大的联想,中国是不是在采用离间计,以法国制德国,逼使德国返回原有的对华路线?   由…
  • 社评:中国机遇取代威胁 东盟尽解心结(2007/11/22)
  • 社评:中国东盟军事互动撩人心 美烦恼(2007/11/20)
  • 社评:中国是第二号强国 新的误解?(2007/11/18)
  • 社评:把自我憎恶转嫁中国 美国的堕落(2007/11/07)
  • 社评:中国分量重吗?美候选人不敢轻视(2007/11/05)
  • 社评:什么样的人在叫嚷抵制北京奥运?(2007/10/30)
  • 社评:中共新班子能令世界放心吗?(2007/10/24)
  • 社评:国外修军港 中国串军事珍珠链?(2007/04/09)
  • 社评:中韩关系需呵护 高句丽勿成裂痕(2007/04/07)
  • 社评:中国吓坏邻国吗 英媒旁观者不清(2007/04/02)
  •  政要言论 更多 >> 
    特朗普正在“帮”中国赢得南海胜利
      中评社香港10月12日电/最近一段时间,作为域外大国,美国却不断加码“施压南海”。有舆论预计,未来一段时间,中美在南海博弈仍将持续。   在此背景下,美国《华盛顿邮报》10月9日载文《特朗普如何帮…
  • 中国市场不够开放?中国大使用数据强力回击(2018/10/10)
  • 老挝总理盛赞“一带一路”:对全球极具意义(2018/06/14)
  • 处理好美中关系是解决朝核问题前提(2017/02/28)
  • 要领导世界 中国还需继续开放(2017/02/22)
  • 美财长:保持美经济领导地位 不要让位中国(2016/04/13)
  • 美中若冲突将迫使其他国家选边站 后果严重(2016/03/23)
  • 陆克文:中国体制灵活性令人羡慕(2016/03/07)
  • 中国用投资赢得东南亚(2015/08/17)
  • “一带一路”构想也可产生近期效益(2015/08/03)
  • 亚投行开门红为美国敲响警钟(2015/04/08)
  •  灾害关注 更多 >> 
    极端天气提高中国气候行动紧迫性
      中评社香港7月12日电/今年3月至6月,中国南方多地的暴雨打破了历史纪录。与此同时,中国北方的热浪将气温推至40摄氏度以上,河南多地最大用电负荷刷新历史纪录。   据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7月8日…
  • 是什么导致中国今夏洪水和热浪?(2022/06/27)
  • 洪灾对中国经济影响有限(2020/08/11)
  • “利奇马”肆虐 中国城市亟需“驭马”术(2019/08/16)
  • 防灾救灾,中国比美国看得长远(2019/01/24)
  • 汶川十年,从浴火到重生(2018/05/15)
  • 汶川地震:中国在灾难中坚毅,在磨练中成熟(2018/05/14)
  • 唐山涅盘彰显“中国力量”(2016/07/29)
  • 洪灾之殇的中国反思(2016/07/27)
  • 抗洪抢险 给中国军队打满分(2016/07/12)
  • 灾后重建,应学中国的方式(2016/06/20)
  •  华人心声 更多 >> 
    80年后再回首:历史仍在拷问现实
      中评社香港12月18日电/发生在80年前的那个南京的冬天,对于中国人来说永远是一个不堪回首的心结。但近二十年,日本朝野、日本领导人“否认南京大屠杀存在”的声音不绝于耳,30万逝者不能安息,国际舆论对此的…
  • 中国电商为何拿钱都很难在日本买到货(2016/04/08)
  • iPhone 黄牛党的吃相别那么难看(2014/09/26)
  • 纪念抗战中国应动员民间力量积极参与(2014/09/22)
  • 西方世界当正视中国抗战(2014/09/04)
  • 日代表团访华“融冰”不应陷误区(2014/05/06)
  • 习近平访欧:实至名归(2014/04/03)
  • “第一夫人”外交柔性推动美中关系(2014/03/26)
  • 政协会闭幕 中国“协商民主”加力 (2014/03/13)
  • 安倍拜“鬼”与中国成熟的国民心态(2014/02/19)
  • 从铁路建设看“日本速度”与“中国速度”(2013/09/24)
  •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