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今日头条

国新办发布会:安徽高质量发展新路

2024-05-17 00:11:08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5月16日下午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中评社 海涵摄)
安徽省委副书记、省长王清宪(中评社 海涵摄)
  中评社北京5月17日电(记者 海涵)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5月16日下午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请安徽省委副书记、省长王清宪,安徽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费高云,安徽省副省长孙勇,安徽省发展改革委主任陈军围绕“以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为抓手 走出新时代安徽高质量发展新路”作介绍,并答记者问。

  过去的十年是安徽跨越发展的十年

  王清宪介绍,总体上说,过去的十年是安徽跨越发展的十年。这个跨越表现在安徽经济总量从1.9万亿元增加到去年的4.7万亿元,十年间连跨了三个万亿级台阶;在我国的经济版图上,实现了总量居中、人均靠后向总量靠前、人均居中的历史性跨越;我们的规上工业营收从3.3万亿元增加到5.1万亿元,已成为新兴的工业大省和制造业大省。

  王清宪表示,目前安徽的发展,可以说是动能足、韧性强、潜力大。虽然我们也面临着不少挑战,但全省经济保持着稳中向好的态势。前面我已经讲了一些大的情况,这里我再说两个与经济增长相匹配的指标:到今年3月,安徽省制造业投资已连续26个月保持18%以上的增速;人民币贷款余额已经连续16个月保持14%以上的增速、连续16个月保持全国第一。同时,安徽也是技术、资本、人才等要素资源净流入的省份。

  王清宪指出,安徽是长三角和中西部“两个扇面”的交汇点,也必然是构建国内大循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节点。我大家介绍一个情况,国家高铁路网总体规划是八纵八横,其中两纵三横5个通道、10条路网干线经过安徽。以合肥为圆心、500公里为半径的区域内集中了中国约35%的人口和40%的消费市场。这些年,安徽的交通物流条件快速改善,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市市通高铁、县县通高速”,我们还建成了平行于京杭大运河的中国第二条南北水运大通道——江淮运河,已经正式通航,这一切都大大提升了安徽在中国经济地理中的价值。

  “如何发挥优势、抓住机遇?顺势而为、乘势而上?”王清宪表示,就是要把这一切的势能转化为发展动能。特别是在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坚定地走好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的路子,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对此,我们有充分的信心。如果说,安徽今天的发展令人鼓舞,那么安徽未来的发展一定更有看头。

  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中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费高云表示,安徽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连续17年实施民生工程、民生实事,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中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费高云以看病举例,他表示,过去安徽优质医疗资源相对匮乏,群众去外省看病的现象比较普遍。从2020年起,在国家关心之下,我们与北京天坛医院、复旦大学儿科医院等国内顶级医院合作,总投入130亿元,在省内组建了9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目前已正式开诊4个、还有5个边建设边运营,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水平的医疗资源。

  费高云还谈及饮水的例子。他说,皖北地区受气候和地理环境的影响,过去饮水主要靠地下水,取水难、水质不稳定。从2021年起,我们实施了皖北群众喝上引调水工程,总投入260多亿元。通过利用江淮运河,引调长江水到皖北,进行地下水水源替换。到去年底,我们有13个县区已完成替换,到明年底,剩下的15个县区也将全部完成替换,届时3000多万皖北城乡居民都能喝上更优质的水。

  “在谋划事关全省的民生大事的同时,我们也非常注重群众身边的民生事项。民生实事,再小也是政府的大事。”费高云说,去年以来,我们坚持民有所呼、我必呼应,创新建立了覆盖省、市、县三级的“民声呼应”平台体系,构建收集、转办、督办、评价、反馈等闭环工作机制,有效破解了惠民政策落不细、为民服务跟不上、群众意见上不来等问题,确保群众诉求有地方说、有部门管、有人帮助解决。截至目前,全省“民声呼应”载体收集到的群众诉求5.17万个,直接推动解决5.08万个,受到了群众的真心点赞。

  民生工作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今年3月,省委、省政府专门召开全省民生工作大会,出台工作意见。我们将持续完善“民声呼应”工作体系,畅通诉求反映渠道,提升办理质效,深化源头治理,滚动实施50项民生实事,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打造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

  孙勇表示,“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这是400多年前大旅行家徐霞客两次游历黄山后发出这样的赞叹。今天的黄山早已从中国走向世界,黄山不仅是中国的黄山、也是世界的黄山。

  孙勇说,我们所称的“大黄山”,就是借助“黄山”这一国际超级IP,构建涵盖黄山、池州、安庆、宣城4市28个县区的统一大IP,共同打造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大黄山山水冠绝天下。黄山、九华山、天柱山、齐云山群峰竞秀;长江、新安江、秋浦河、青弋江川流不息;太平湖、花亭湖、升金湖、平天湖碧波浩淼。这里集聚了227个A级景区,是全国8个A级景区集聚区之一。

  孙勇表示,大黄山人文底蕴厚重。徽文化、桐城文化、古皖文化、红色文化等在这里交融荟萃,安庆和歙县、绩溪、黟县、桐城等5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交相辉映,徽墨、歙砚、宣纸、宣笔“文房四宝”扬名世界,9000多处古民居古村落星罗棋布,其中中国传统村落达到了445个。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有着1200年历史、被誉为现实版“绿野仙踪”的西溪南村就接待了近15万游客。大黄山生态得天独厚。常年空气优良率超过90%,年平均气温16℃,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等区域空气负氧离子含量达到每立方厘米2万个以上,是可以深呼吸清心洗肺的好地方。在大黄山,可以欣赏美景,体验文化,身心得到充分放松休闲。大黄山的特征,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烟雨大黄山、心灵休憩地”。

  孙勇说,安徽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设“大黄山”的决策部署,就是要立足这些优越条件,主动顺应旅游消费升级趋势,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着力点,对标国际标准,提升服务品质,推动传统观光游向现代休闲度假康养游升级,打造休闲度假、医疗康养、创意经济、体育赛事、会展经济、文化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集群,进而形成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格局。因此,如果要问“大黄山”之大,首先是通过大空间整合资源,带来要素组合的机会大;其次是通过大品牌引领赋能,带来产业拓展的空间大。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安徽义不容辞、责无旁贷

  陈军表示,安徽是产粮大省,去年我们的粮食总产超过830亿斤,实现了“二十连丰”,以占全国4.3%的耕地生产了全国6%的粮食。安徽也是全国5个粮食净调出省之一,每年我们净调出的优质粮达到200亿斤左右。可以说,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安徽义不容辞、责无旁贷,既要在“量”上做贡献,还要在“质”上有突破。

  一方面,让中国饭碗多装优质的“安徽粮”。聚焦粮食安全这个“国之大者”,去年安徽提出建设“千亿斤江淮粮仓”这个目标,也就是到2035年安徽全省粮食产能稳定在1000亿斤以上。我们围绕多种粮、种好粮,抓好耕地和种子这两个要害,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种业振兴等支撑性的重大工程,目前已建成高标准农田6256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75%,水稻种子出口量连续5年居全国第1位。我们将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做强种子这个农业的“芯片”。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丰收的沃土、生产更多的粮食,为牢牢守住粮食安全主动权多做“安徽贡献”。

  另一方面,让绿色农产品产业强起来。安徽是长三角地区农产品重要来源地,我们为长三角提供了1/2的粮食和肉类、1/3的水果、1/5的蔬菜。这两年,安徽产的法式鹅肝、蒙城黄牛、砀山酥梨、怀宁蓝莓等特色农产品走红网络、走俏市场,促进了农业增值,也带动了农民增收。过去5年,安徽农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高于全国0.4个百分点。我们将加快建设高质高效的农业强省,深入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大力发展智慧农业、设施农业,高质量打造一批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做实“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的增值大文章,持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让活跃在江淮大地上的活力新农人口袋鼓起来、生活更美好。

安徽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费高云(中评社 海涵摄)
安徽省副省长孙勇(中评社 海涵摄)
安徽省发展改革委主任陈军(中评社 海涵摄)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5月16日下午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中评社 海涵摄)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5月16日下午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中评社 海涵摄)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5月16日下午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中评社 海涵摄)
电脑版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