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科技

补贴学生群体 激发消费潜力

2024-11-20 13:57:53
  中评社北京11月20日电/据大公报报导,面对特朗普第二次进宫的政治格局,中国经济不能再有任何心存侥幸的心理。虽然从全球化回退到小院高墙,从经济效率上讲是一个损失,但这个损失不唯独让中国承担,美国消费者必将承担更贵的商品价格,从而推动通货膨胀和经济收缩。如果美国人民愿意做出这样的选择,宁可自损一千也要伤敌八百,那么我们就要承认这个现实,思考如何通过自身政策调整,尽可能减少自身的损失。

  中央政府近期推出一系列的“拉消费、促增长”政策,比如家电以旧换新的补贴,减少房贷利率等,就是希望中国经济结构能够更加依靠国内消费需求。刺激内需消费的思路是对的,但上述政策大多都是以前用过多次的。比如家电补贴,最早出现在2008年,旨在应对世界性的经济危机而出台相关政策。

  经济学上讲边际收益递减效应,在以旧换新政策上也有体现。第一次推出的时候效应很高很好,一而再、再而三就会效应衰退,幷且递减。2024年中国家庭的家电消费,早已不能和2008年同日而语。笔者双十一期间在京东平台上购物,幷未感受到补贴政策能够刺激我置换家中的旧家电。即便换了一两件,也在整体消费量里面占比极小,不值一提。

  那么,我们还有什么政策既能够短期拉动消费,又有利于促进长期经济增长的呢?笔者觉得的确存在一个领域,具备上述的要求,但长期受到了忽视,那就是教育。有人认为,我们过去40年改革开放对教育投资很大,一点儿没忽视。但是,教育相关投入主要集中在基建投资,建设了很多新校区,改善升级了教育的硬件设施,但忽视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条件。

  扩大义务教育至12年

  中国在1986年立法推动9年制义务教育,经济高速增长了差不多40年,GDP增加了数百倍。但迄今为止,我们没有将义务教育年限从9年扩大到12年,这是为什么呢?如今中国的出生人口已经下降到低于当年全部大学招生的数量,意味着如果招生规模不变,以后人人都可以上大学,那么高中教育早就到了作为义务教育的范畴了。不仅如此,大学也应该免学费,这部分的学费减免,直接针对的是最具消费欲望的年轻人,最容易刺激年轻人的消费倾向,拉消费的效果应该远高于减免房贷之类的政策。

  与此同时,应该减少对大学生这类年轻人群的消费压制。比如现在大学生都必须居住在校园宿舍内,而学校宿舍都是筒子楼,多人合住一间,这些居住条件和40年前相比,没有很大的改善,远落后于2024年的正常居民居住条件,也落后于相对应的GDP发展水平,与国外大学生的居住条件相比,也明显落后。40年前,不少上海学生在家里只能打地铺,到学校宿舍反而比家里好,愿意住在学校里。但是40年过去,多数学生在家里都有独立房间,到了学校反而要几个人合住一间,成年人没有了独立的生活空间,住宿条件反而低于家庭。人为压制了正常的生理需求和消费。如果能够允许大学生自由选择校内宿舍或者校外自租房,就会一下子扩大一二线城市的租房需求,从而改善这些城市的短期消费。其实国外先进经济体中,不少大学城,大学生的租房需求就是整体城市的重要消费组成部分。

  提高博士生奖学金

  经济学里面有一个“永久收入假说”。大意是:一个人的消费不仅仅取决于他的现期收入,更加取决于他一生的收入。大学生作为高学历人群,未来的收入预期是乐观的,幷且能够随着宏观经济不断增长而增长的。大学生现在的消费欲望主要收到现期收入的制约,如果现在能够大幅提高大学生的奖学金、贷学金,比如博士奖学金最低不低于10万元人民币,那么可以预计他们会把得到的钱主要用于当前消费。

  给与博士生高额奖学金,其实不光能够拉动短期消费,更加有助于吸引全社会高智商人群从事长期艰苦的科学研究,从而在美国加大对华高科技封锁的大背景下,增加中国技术突围的可能性。现在中国博士生待遇确实是过低了,不光是和国外先进经济体的博士待遇相比较而得出的结论,即便在国内现阶段,相较于其他行业的工资水平也太低了。我们怎么能在美国加大对华技术封锁的今天,继续用低收入把国内最高智商的人群往外推,和往下压呢?这显然不利于中华复兴的大局。

  (作者为波恩大学经济学博士)
电脑版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