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名网评

网评:关闭“熟人推荐”的权益不能被忽视

2024-05-15 11:52:32
  中评社北京5月15日电/网评:关闭“熟人推荐”的权益不能被忽视

  来源:扬子晚报 作者:唐伟

 “不要给我推荐可能认识的人了。”日前,这一话题在社交平台上引发众多网友共鸣。除了收到平台的推荐信息以外,网友发现自己还会在无意识中被推荐给他人,甚至连收藏的内容、买过的东西等都可能被他人一览无余。记者对多款APP进行测评,发现不少平台在“熟人推荐”相关选项上默认开启,而关闭步骤往往十分烦琐。(5月10日《北京晚报》)

  在熟人推荐功能下,每个人都成了网络空间“透明人”。平台除了推送可能认识的人,点赞过的内容、购买过的东西、观看过的直播等都可能因平台推送机制,让好友和其他人知道。这种结果显然令人尴尬, 也会陷入猝不及防的境地。自己喜欢什么商品、到过什么地方、说过什么话、看过什么内容,都会被朋友和熟人所掌握,这种结果令人崩溃。

  更重要的是,这种做法跟网络实名制要求背道而驰,也不符合网络管理的基本目标。事实也证明,靠平台用户修习“网络隐身术”很难保护自身的合法隐私权,按照责权利对等的原则,遏制和杜绝APP熟人推荐功能所造成的隐私泄露风险,应当实行责任倒置,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完善的保护机制。

  当前,APP熟人推荐功能暴露出多重责任失守的问题,比如令用户深受其害的推送机制,还包括熟人推荐功能背后的用户信息收集问题。一方面,平台形成了过度收集信息的行为;另一方面,对收集的个人信息未经同意就擅自推送。

  根据用户与平台之间的协议,以及平台应当履行的信息保护的法定责任,未经用户同意,平台是不能收集用户个人信息并推送给别人的。为此,平台APP有关闭推荐功能的按钮,为用户提供选择的权利。然而,相关测评发现,部分APP的关闭推荐功能形同虚设,网络运营者在提供服务时并没有重视和尊重用户需求,保护他们的个人隐私权不受侵犯。为此,就需要实行严格的责任倒置并坚持“用户至上”的原则,具体来说,就是在收集信息和推送信息时应当由时下的“应当征求”变成“必须同意”方可实施。简单来说,即便是制式化的协议中有相应的免责条款,或者APP中有相应的关闭按钮,只要用户没有作出选择,平台未经同意都不能视为默认,而是严格禁止收集个人信息和定向推送。

  只有这样,用户的知情权、选择权和决定权才会得到尊重,平台方也不会无所顾忌用户的感受而我行我素。在此责任模式下,只要用户能够证明自己没有授权和同意,则平台就没有免责的理由。监管方也能简单得出结论,并依法给予相应的处罚。
电脑版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