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两岸媒体人峰会10月31日在北京饭店举行(来源:中评社资料图)
中评社香港11月18日电(评论员 林艶)第五届两岸媒体人峰会前不久在北京举行,来自两岸110余名媒体负责人、传媒学者、新闻界代表围绕“新变局下的两岸媒体融合发展”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是时隔四年后,两岸媒体人再度聚首。我们认为,面对台海形势的日趋复杂和传播形式的深刻变化,两岸媒体人的责任更加重大,应敢于在这变局中扮演“先行者”的角色。
第一,两岸交流,媒体先行。作为两岸关系的参与者、记录者和推动者,两岸媒体人一直以来被视为沟通两岸的重要桥梁。回顾过往,从1987年台湾《自立旺报》记者徐璐、李永得来大陆采访,到1991年中新社记者郭伟峰和新华社记者范丽青赴台采访,两岸新闻界破冰先行,带来了一篇篇关于对岸的真实报导,结束了两岸长达数十年的讯息隔阂,强化了两岸互信,拉近了人心情感,促成了两岸交流的时代大幕徐徐拉开。正如国台办宋涛主任在峰会致辞所言,“民心相亲在于心灵的相通,源于信息的相通”,历史清晰表明,媒体在两岸同胞心灵相通、信息相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过往前辈率先破冰、相向而行的轶事佳话,理应给今日两岸媒体人以智慧的启迪和精神的力量。
当前,两岸关系再度面临冰封的困境,官方往来几近中断、民众难以跨海交流,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民众无法看清对岸现状及政策考量,信息鸿沟不断扩大,民意对立情绪加深,“恶意螺旋”潜滋暗长。严峻的形势和时代的重任,呼唤着两岸媒体人进一步承担起联结两岸的历史使命。越是情势艰难,两岸媒体人越需要通过客观、全面的报导,充当好两岸民众的“眼睛”和“耳朵”,让真实的信息穿越海峡,推动双方的交流,增进彼此的理解,进而缩短彼此的心理距离,打通两岸民心与民意。
第二,两岸和平,媒体先行。在今次媒体人峰会中,两岸媒体人反复提及最多的关键词之一是“和平”。我们认为,在当前两岸关系持续紧张、危机频现的背景下,两岸媒体人对和平的追求和坚守令人感佩,反映了两岸民众的普遍愿望。同时也应当看到,舆论力量本身对两岸是战是和的未来走向有着重要影响,这就需要两岸媒体人携手努力,共同构建有利于和平的舆论场,把维护和平的理念真正落实到行动上。
具体而言,我们认为三个原则至关重要。一是要心怀慈悲,绝不鼓吹战争。对于两岸媒体人而言,最大的慈悲莫过于尽最大努力推动两岸以和平方式共议统一,避免以武力方式解决问题;二是要主动掌握和平话语权,战争与和平的话语权已成为两岸舆论场的核心,两岸媒体人不可放任“台独”言论猖獗,让其侵蚀和平话语体系的主导地位,否则最终可能引发两岸冲突;三是要引导民众充分瞭解危机,让民意化解危机的力量。如今,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台独”分裂行为必然导致战争,“台独”分裂势力的加剧挑衅行为只会将台湾推向危险的边缘,身为两岸媒体人有责任帮助民众理解这一真相。总之,两岸媒体人应携手努力,相向而行,决不让舆论成为战争的催化剂,而要让舆论成为和平的压舱石。
第三,两岸理性,媒体先行。在网络迅速变迁的时代,社交媒体的广泛扩张使得舆论场日益呈现无序化的特征。尤其是新民粹主义思潮在舆论场中的渗透,后真相时代中的谣言、误解和偏见层出不穷,加之流量至上的思维助长极端言论的盛行,这些不良风气无形中助长了两岸民众之间的非理性敌意。新的科技手段、新的传播方式、新的信息管道与民粹主义、极端主义、猎奇心态等沉屙流弊相交织,成为新时期两岸舆论场面临的新挑战新问题。
在此背景下,理性的声音成为维护两岸关系的必要支柱,发声者的责任和担当弥足珍贵。我们认为,面对互联网时代和自媒体浪潮,两岸媒体需要做好变与不变、守正创新的选择题,形式、内容、渠道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但内在价值绝不能随流量摇摆、向声量妥协。两岸舆论场越是乱象频频,就越需要负责任的专业媒体站出来,当理性沟通的倡导者、引领者,坚守核心价值与战略定力。
一是要坚守内容为王的原则,保持新闻内容的质量和真实性,报导客观真实的事实,不为迎合流量而违背事实、制造噱头。二是要坚持新闻专业主义,摒弃过度煽动情绪的报导,不应为了刺激公众情绪而故意挑动民粹,避免让舆论场沦为情绪对立的场所,否则既损害媒体自身的公信力,更伤害两岸人民情感;三是引导舆论朝向理性对话,两岸媒体应通过客观、理性的报导,为公众提供清晰的信息和深度的分析,积极传递善意与包容,并以文字、影像和智慧的力量化解偏见,营造理性的舆论氛围。
总之,正所谓“铁肩当道义,妙手着文章”,媒体人理应为民族计、为苍生计。我们认为,面对两岸关系的新挑战,媒体人的责任已不仅限于传播信息,更是要在两岸乱象中提供理性、冷静的指引,让事实取代偏见,让理解代替误解。在推动两岸关系发展进程中,和平不仅是口号,更是媒体人肩上沉重的责任,媒体人的坚守即是最强的力量。我们期待,两岸媒体人即使在重重挑战中依然能够继续坚定前行,共同将和平的种子洒向更广的民众心中,以慈悲之心守护和平,以理性之光照亮前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