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天下

中评记者对话明海法师:佛教智慧启示

2024-10-17 00:16:31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明海法师接受中评社记者采访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明海法师接受中评社记者采访
  中评社宁波10月17日电(记者 林艳)第六届世界佛教论坛10月15日在宁波开幕,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明海法师在论坛前夕特别接受了中评社记者访问。访谈期间,明海法师就两岸佛教交流、两岸佛教渊源、中华文化在佛教中国化进程中的角色、佛教智慧在全球冲突中的启示与贡献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同时还详细解析了有关人间佛教思想对人生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

  明海法师毕业于北大哲学系,1992年9月出家,湖北潜江县人。现任现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驻会)、中国佛学院常务副院长、河北省佛教协会会长、河北柏林禅寺方丈。

  两岸佛教交流走在实现三通前列

  当问及两岸佛教文化交流在促进两岸和平发展方面的作用有何体现时,明海法师特别回顾了两岸佛教界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交流历程。他指出,早在两岸三通实现之前,佛教界已经走在了前面。尽管1949年后台湾进入长时间的戒严时期,但自1987年戒严令解除后,台湾的佛教界人士以各种方式回到大陆交流、探亲等,其中包括不少高僧大德。其中,有一位名叫弘川法师的台湾高僧,他是首批回到祖国大陆的佛教僧人之一。弘川法师通过香港转道回到大陆,象征着两岸佛教界互动的早期进展。此后,他定居河北,建寺弘法,并在那里圆寂。明海法师回忆与弘川法师的交往,表示这位法师对两岸佛教交流做出了深远贡献。

  明海法师也谈到,1989年,星云大师率领弘法探亲团回到大陆,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弘法活动,这是两岸佛教交流史上的一大事件。当时,中国佛教协会专门派出人员全程陪同星云大师及其团队,这表明了中国佛教界对这次活动的高度重视。

  随着1990年后台湾当局对佛教界与大陆互动的限制逐渐放宽,两岸佛教交流愈发频繁。明海法师提到,90年代,许多台湾的高僧法师前往大陆探亲,并参与各类弘法活动,深化了两岸佛教界的联系。2002年两岸佛教界联合举办了佛指骨舍利巡礼台湾活动。陕西扶风法门寺的佛指骨舍利被迎请至台湾,巡礼供奉,吸引了大批信众瞻仰,场面盛大。明海法师指出,这次活动不仅是两岸佛教交流一个阶段性的高潮,也为两岸关系的民间推交流动起到了重要作用,进一步加强了两岸佛教界的沟通与共识。

  两岸佛教同源同脉 台湾佛教源自大陆

  当谈及台湾佛教与大陆佛教的渊源时,明海法师指出,台湾佛教和大陆佛教完全是同源同脉。台湾佛教源自大陆,尤其是明朝时期,随着大量东南沿海居民移居台湾,佛教文化也逐渐传播至台湾岛。福建地区的移民成为主要群体,因此台湾文化在生活习惯、信仰习俗等方面与大陆福建及闽南地区高度相似。台湾的宗教信仰中,佛教与其他民间信仰并存,如妈祖、关公、东岳大帝等,这种多元信仰类似于大陆闽南地区的宗教文化。

  明海法师强调,台湾佛教是中国佛教的一部分,佛教的宗派、汉传佛教典籍及修行法门自明清时期起就在台湾传承发展。例如,禅宗、净土宗等宗派逐渐在台湾形成了传承的寺院。然而,1895年《马关条约》后,日本统治台湾,台湾佛教迎来了新的挑战。虽然日本殖民统治试图日化台湾佛教,但台湾佛教界为抵制这种同化,反而加深了与大陆的佛教交流。许多台湾僧人多次返回大陆参访,如倡导天台宗的斌宗法师。他还指出,1895年之后,大陆高僧也多次访问台湾,著名的太虚大师曾访问台北、高雄、基隆等地重要佛教场所。两岸佛教交流不仅没有被切断,反而更加密切。

  明海法师指出,1949年是两岸佛教交流的另一个转折点。由于当时的政治局势,有一批法师移居台湾,如圣严法师、星云法师等。圣严法师在大陆出家,后来随军到台湾,复又恢复僧侣身份。白圣法师等也都是从大陆移居台湾,他们的法脉传承深植于大陆。这些法师为台湾佛教现代化转型提供了宝贵的人才和法脉资源,推动了台湾佛教的复兴。

  在谈到台湾佛教的现代化时,明海法师提到了台湾佛教“四大山头”中的几位重要人物:佛光山的星云法师、法鼓山的圣严法师,以及惟觉长老等,他们均是从大陆移居台湾的高僧。这些法师在台湾佛教的转型中起到了核心作用,展现了大陆佛教对台湾佛教的深远影响。

  两岸佛教界友好交流初心是推动两岸和平统一

  当问及佛教智慧可以为破解当前两岸关系困境提供怎样的新思路时,明海法师认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已经展现出高度的智慧,例如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方案就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东方智慧。明海法师指出,从佛教角度而言,关键问题在于两岸佛教界能否继续继承过去友好交流的传统,并自觉承担起推动两岸和平统一的历史责任。

  明海法师特别强调,台湾佛教界的新生代法师们是否具备历史自觉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他们在岛内的复杂局势中随波逐流,失去了推动两岸和平统一的坚强愿力,就会成为一个问题。因此,保持两岸佛教界的友好交流,尤其是在世界佛教论坛等平台上,加强合作和沟通显得尤为重要。

  当中评社记者问到如何理解佛教中的“初心”时,明海法师解释说,“初心”在佛教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在不同的情境和对象中有不同的内涵。对于出家人来说,初心是他们当初为何选择出家的动力与愿望,是驱动他们追求修行的精神力量。明海法师进一步指出,两岸佛教的友好交流也应当有“初心”,这个初心就是推动两岸和平统一,并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明海法师在采访中也深入探讨了两岸佛教界通过多种机制开展交流合作的历程与成果。他指出,世界佛教论坛作为一个重要的平台和交流机制,为两岸佛教界的友好往来提供了宝贵的机会。此外,台湾以佛光山为首的佛教团体成立了“台湾人间佛教联合会”,这一组织致力于将台湾岛内各佛教团体和寺院联系起来,并与大陆佛教界开展广泛的交流活动。

  明海法师特别提到,在人间佛教联合会和中国佛教协会的共同推动下,两岸佛教界多次合作开展了重要活动。明海法师回忆起其中一项标志性事件:两岸佛教界曾组团访问日本,台湾方面由人间佛教联合会负责,大陆则由中国佛教协会组织,明海法师本人也是当事者之一,参与了这一代表团的访问活动。这次访问进一步加深了两岸佛教界与国际佛教界的互动与合作。

  然而,随着新冠疫情的爆发,两岸的佛教交流一度中断了几年。今年3月,台湾人间佛教联合会再次组织了一个80多人的代表团,前往大陆进行访问。这次访问团参访了山西大同,并在中国佛学院举办了一场佛教教育和佛教典籍数字化的专题研讨会。明海法师表示,这次活动是疫情后两岸佛教交流恢复的重要一环,展现了两岸佛教界在佛教教育、文化传承及现代化发展方面的持续努力。他强调,两岸佛教界应继续通过这些重要的平台和机制,推动两岸的和平统一,并为中华文化的复兴贡献更多的智慧与力量。

  中华文化在佛教中国化进程中的角色

  当中评社记者问到中华文化在佛教中国化进程中扮演何种角色时,明海法师指出,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后,已经与中国的社会、文化乃至自然环境深度融合,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中国佛教不仅是佛教中国化的文化成果,同时也是中华文化有机的组成部分,其影响渗透在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

  明海法师提到,中华文化中的哲学观念、艺术理念、伦理思想、甚至日常语言中,都可以看到佛教文化的元素和影响。他举例说,像“深得三昧”一词,来源于佛教中的“三昧”概念,原本指的是佛教修行的一种高级境界。随着时间推移,这个词汇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成为形容人在某一领域达到极致的一种表达方式,例如炒菜炒得很好,就可以称为“深得烹调三昧”等等。由此可见,佛教文化已深深融入中华语言与文化之中。

  明海法师进一步解释,佛教在中国化的过程中,不仅适应中国的文化环境,还主动吸收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他认为,人本质上是一种活的文化载体,而中国人在学习和修行佛教时,其本身就承载着中华文化的价值观、语言及思维方式。因此,当中国人接触佛教时,佛教文化也自然地呈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特征,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称的“中国佛教”。

  佛教智慧在全球冲突中的启示与贡献

  期间,中评社记者也与明海法师探讨了佛教智慧在应对当今世界各地的热点冲突、战争频发以及推动人类和谐发展方面的作用。明海法师指出,佛教的核心理念蕴含着独特的东方智慧,能够为缓解冲突、促进和平提供有价值的启示。

  明海法师解释,佛教的核心世界观不认为有任何独立于其他条件存在的事物,所有精神和物质的存在都是在因缘条件下显现的。这种“缘起法”的世界观强调了事物间的相互依赖与联系,反映在人与人、社会与社会,乃至国家之间的关系上,提供了一种更为和谐的处理方式。

  他进一步指出,佛教之所以能在中国本土文化中蓬勃发展,与中国本土文化中的有类似缘起观的思想有关。比如《周易》强调阴阳相互依存的概念,而佛教则更系统化地探讨了事物的相互依存性。这种思维也体现在儒家文化中的“和而不同”理念上,强调差异性的自然存在,同时追求在差异中的和谐。

  明海法师认为,中国佛教在中国化过程中发展出了圆融的智慧,这种圆融智慧包容差异,倡导接受并容忍各种不同的存在。对于当前的人际关系、社会关系,乃至宗教间的关系,圆融智慧都具有很强的启发意义。他指出,不同国家选择不同的发展道路、社会制度,这就如同自然界的山川河谷,各有其独特的存在方式,而佛教智慧的精髓在于接受这些差异,追求在差异中的和谐共处。

  此外,明海法师还特别提到释迦牟尼佛的教诲,主张佛教徒对其他宗教应保持平等与尊重,避免评判其他宗教的好坏。他认为,这种尊重和包容的态度在处理宗教间关系时尤为重要,也为全球和平与宗教和谐提供了宝贵的智慧。

  人间佛教智慧助力现代人缓解焦虑与压力

  明海法师一直致力于弘扬人间佛教思想,中评社记者也注意到在今次举办的第六届世界佛教论坛中有一个分论坛主题是“焦虑与解压”。因此,在采访期间也与明海法师探讨了人间佛教思想对现代人缓解焦虑、寻找内心平静与满足的作用。明海法师指出,人间佛教的核心理念最早由太虚大师提出,之后在台湾得到了星云大师和慈济的证严法师等人的继承发扬。在中国大陆,赵朴初居士、惟贤法师、茗山法师等大德高僧也继承发扬并丰富了这一思想。如今,人间佛教已成为中国佛教协会的重要指导思想。

  明海法师解释,人间佛教并非新发明,而是释迦牟尼佛的本怀,佛法的本义和核心精神是通过佛法帮助人们改善生命质量,关怀人生,使之更加觉悟与奉献。人间佛教的核心关怀在于关注现实人生及其构成的社会,涵盖人与自然及人际关系的方方面面。

  在应对现代社会压力和焦虑时,明海法师指出,佛教的“戒、定、慧”三学提供了丰富的方法来缓解内心的烦恼和焦虑。他解释道,“戒”是指遵循符合伦理的生活方式;“定”则强调训练内心的专注力;而“慧”帮助我们如实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的因缘。这三学相互配合,能有效解决人们在生活中面对的各种心理压力。

  明海法师进一步解释,佛教认为焦虑往往来源于错误的认知模式和反应方式。如果我们能够转变自己的态度与认知模式,焦虑就不易产生,即便出现了焦虑,也能够迅速平息。他指出,佛教的这些智慧在现代心理学中也得到了印证,例如认知心理学同样强调负面情绪源于错误的认知。所以,从转变我们的认知,乃至改变我们的一些日常生活小习惯开始,就可以逐步获得内心的自在与平和。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明海法师出席第六届世界佛教论坛新闻发布会(中评社 林艶摄)
今年3月,台湾人间佛教联合会再次组织了一个80多人的代表团,并举办两岸人家佛教交流研讨会。(来源:受访者提供)
今年3月,台湾人间佛教联合会再次组织了一个80多人的代表团,前往大陆进行访问。(来源:受访者提供)
电脑版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