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库汇聚

中评月刊:台湾民心民意和社会力量演变态势

2024-05-15 00:14:59
要把握台湾民心民意变化,辩证处理好国家发展与国家统一的关系,强化反独促统。
  中评社香港5月15日电/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暨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唐永红在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中国评论》月刊4月号发表专文《台湾民心民意和社会力量演变态势与影响》,作者认为:台湾民心民意、意识形态与社会力量在近30年的逐渐演变过程中已发生结构性翻转。这从基本面上决定了当前台湾各政党在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的竞争力,进而注定了台湾的政治生态,也影响到台海局势以及国家统一与民族复兴。民进党已进入“政治正确”的“政治收获期”,具有长期执政台湾的可能性,并凭藉岛内民意支持,藉机美国对华政策改变,勾连外部势力,奉行敌对性的两岸关系政策,日益严重地损害国家在领土、主权、安全、发展等层面的核心利益。当前的两岸对抗态势在延续中可能激化,台海随时风起云涌,甚至掀起惊涛骇浪。中国大陆有必要调整对台策略与政策,辩证处理国家发展与国家统一的关系,强化反“独”促统,有效增进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与统一意愿。文章内容如下:
  
  台湾2024选举1月13日落幕,已执政两届近8年的民进党的候选人赖清德以40.05%的得票率击败国民党候选人侯友谊(33.49%)、民众党候选人柯文哲(26.46%)而胜选。民进党即将开启第三届的执政之路,打破了台湾选举政治中政党最多连续执政两届的常态。这难免让两岸各界甚至国际社会颇感意外和好奇。选后关于台湾2024“大选”及其影响的讨论铺天盖地,各执一词。厘清决定胜选的主要根本性因素,对于中国大陆准确把握台湾政局与台海局势走向,并相应制定适宜的对台策略与政策以推进国家统一与民族复兴至关重要。

  一、台湾民心民意与社会力量的主要态势

  台湾社会自1996年实现政治转型,实行政党政治与选举政治。在一人一票的选举政治情形下,胜选的唯一逻辑就是获得相对多数的选票。因此,把握台湾民心民意与社会力量的态势,乃是预测选举结果、预见台湾政局走向的钥匙,也关系到对两岸关系、美台关系乃至中美关系的发展态势的准确把握。正是基于这种把握,特别是对台湾民众对各政党的偏好变化的把握,笔者早在2016年台湾“大选”后接受香港中国评论通讯社采访时就曾预言,4年后如果台湾的安全与经济没有出现明显恶化,民进党继续执政将是大概率事件,甚至可能有12年的执政机会。2020年“大选”后笔者接受中国评论通讯社采访时再次预言:4年后如果台湾安全无虞、台湾民生经济没有明显恶化、民进党当局没有继续出现较大的贪腐与反民主反自由等不公不义问题,民进党将继续执政。2020年、2024年“大选”已经兑现,对2028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笔者仍作此预言。
  笔者早在2014年台湾太阳花反服务贸易协议事件之后的民意调查中就发现,民进党通过近30年的社会意识形态工作,已经彻底改变了台湾社会的民心民意(民进党相较于国民党已获得了较多民众的认可与支持;特别是在两岸关系的性质定位与发展取向方面的立场与主张,已获得了多数民众的认同与支持),彻底翻转了台湾意识形态与社会力量结构,进入到“政治正确”的“政治收获期”,因而已具有长期执政台湾的可能性。

  历次内外部民意调查结果以及历届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结果中国、民两党的候选人得票率的此消彼长之变化,都显示自1996年政治转型以来,台湾的民心民意、意识形态与社会力量在近30年的逐渐演变过程中已然发生了以下几个攸关台湾政局与两岸关系走向的重大质变。

  一是政党力量方面。在“国退民进”的量变中,实现了从“国强民弱”到“国弱民强”的质变。长期蓝绿恶斗、政党轮替但并未解决民生经济问题,加之柯文哲貌似有维护台海和平、两岸交流的能力,出现了讨厌国、民两党的所谓白营与“柯P现象”,以致民众党应运而生,并在2024年“大选”中获得26.46%的得票率、8席“立法委员”。相较于2020年仅有国、民两党参选,在三个政党参加2024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的情形下,国、民两党得票率都显着下降:国民党得票率从38.61%下跌到33.49%,民进党得票率从57.13%下跌到40.05%。

  二是群众基础方面。在“蓝消绿长”的量变中,实现了从“蓝大绿小”到“蓝小绿大”的质变。实际上,除了以国民党为代表的蓝营政治势力的支持者之外,民进党的全部支持者、民众党的7成以上支持者与其余未参与投票的民众中的多数都是绿色的。本届“立法委员”选举中虽无一个政党过半,但113席“立法委员”中仍有57席的过半席次(民进党51席、民众党6席)是绿色的。民进党执政近八年来,台湾社会的蓝绿结构随着人口的新陈代谢毫无疑问已进一步“蓝消绿长”了。

  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在近20多年来台湾经济长期减速增长以致呈现“闷经济”状态(低增长、低薪资)、及同期台湾政党恶斗与轮替并未解决民生经济问题的背景下,部分台湾庶民,特别是那些曾经历过“钱淹脚目”时代的年长庶民开始觉醒,以致出现了厌恶蓝绿恶斗、超越蓝绿政治企图、诉求民生经济的“韩流现象”。

  三是对中国的国家认同方面。在中国认同日渐疏离的量变中,实现了从认同“两岸一国”到认同“一边一国”的质变。2014年的内外部民意调查显示,约67%的台湾民众抱持“一边一国”或者“一中一台”的国家认同;勉强认同两岸同属一个国家(无论叫什么国号)的不到25%。近10年来,随着民进党“去中国化”政策措施透过教育、舆论与政治体系持续推行,随着台湾人口生老病死、新陈代谢,台湾民众的中国认同必然进一步疏离。
  四是统“独”意愿方面。在“统消‘独’长”的量变中实现了从“追求统一”到“追求分裂”的质变。2014年的内外部民意调查都显示,约8成台湾民众希望维持现状,但近6成民众希望将来有机会“独立”,赞成两岸最终应统一的比例不到两成。近10年来,在民进党“去中国化”政策措施的持续推行下,随着台湾人口不断的新陈代谢,台湾民众的统“独”意愿毫无疑问已经进一步“统消‘独’长”了。

  五是统“独”力量方面。在“统消‘独’长”的量变中实现了从“统大‘独’小”到“统小‘独’大”的质变。当前,岛内“台独”分裂势力已经做大做强,爱国统一力量几近消亡。甚至当前岛内统派在台湾社会成了“过街老鼠”,特别是在民进党绿营政治势力的打压下,统派在岛内的生存与发展面临日益严峻的困难。

  与此同时,台湾社会经过长期的演变,大多希望台海和平、两岸交流,进而台湾安全、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但“只经不政”(愿意两岸经济交流合作,但拒绝统一甚至谋求分裂),以及希望承认“中华民国”存在、加入联合国并拓展国际空间,要求大陆撤除飞弹、放弃武力,乃当前台湾社会不分蓝绿的共同的核心诉求。

  此外,经历了政党轮替但经济发展持续减速的岛内广大庶民开始反思、觉醒,但多只是“经济觉醒”,尚未“政治觉醒”,尚未认识到中国大陆已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主要中心、越来越接近世界经济中心的形势,台湾民生经济搞不好的根本性原因就在于台湾当局搞不好两岸关系而导致台湾经济体被边缘化,亟需整合利用包括中国大陆的全球化中心地带的资源要素与市场需求来发展自己(台湾是一个资源要素与市场腹地十分有限的浅碟型小规模经济体,其发展高度有赖于国际化甚至全球化的有效运作,以便整合利用岛外特别是国际化与全球化中心地带的资源要素与市场需求)。年轻世代,特别是还未工作的啃老族,在父辈提供的“小确幸”环境中尚未“经济觉醒”;而已经参加工作的年轻世代,因并未经历过 “钱淹脚目”的时代,而简单地认为当前的“闷经济”乃发达经济体的常态。

  二、台湾民心民意与社会力量态势的成因

  台湾的民心民意、意识形态与社会力量质变,是由诸多因素长期综合作用形成的。以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与统一意愿为例。当前台湾民众特别是年轻世代的国家认同疏离、统一意愿微弱,既有客观层面的因素,也有主观层面的原因,既有历史因素,也有现实原因,但根源性问题在于近30年来以民进党为代表的台湾绿营政治势力刻意运用台湾社会内部的基于“一边一国”或“一中一台”定位并运作的政治、教育与舆论体系,利用各种机会与条件,不断形塑“仇中”、“恐中”、“反中”、“台独”分裂意识形态,从而不断改变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与统一意愿的结果。所谓“天然独”,实则是“人造独”。
  事实上,近30年来,在对民心民意的争取、对意识形态的引领方面,民进党等绿营政治势力是坚持不懈、积极作为的;而自台湾开放“报禁”、“党禁”之后,国民党等蓝营政治势力在反对“台独”分裂方面,长期近乎作壁上观、无所无为;中国大陆方面除了开展相当有限的两岸交流工作之外,也基本上没有介入台湾社会内部各个系统去有效开展争取民心民意的工作。结果,台湾民心民意的走向与社会力量的演变可想而知。

  需要指出的是,对于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与统一意愿的走向,内因在于台湾社会的政治体系、教育体系与舆论体系在两岸关系性质上的定位及其运作的影响;两岸交流只是一个外因,需要借助内因而发生作用。近30年来,台湾社会内部基于“一边一国”或“一中一台”定位并运作的政治、教育与舆论体系,作为内因日复一日地影响着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与统一意愿的变化,形塑着台湾社会的意识形态,不仅不支撑两岸交流这一外因以发挥反“独”促统作用,甚至冲销了两岸交流对于增进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与统一意愿的作用。

  这也是中国大陆对台交流工作多年但成效不明显的一个根源性因素。“交流”这个外因起正向作用的条件至今在岛内不具备,因此,不宜夸大两岸交流在国家统一中的作用,更难有水到渠成之效。当然,任何时候都要开展两岸交流以争取岛内的民心民意,但还得有适当的交流方式与交流政策。反之,没有坚持与贯彻“九二共识”这一政治基础与前提条件的交流政策,即“政经分离”的交流政策,不仅无助于争取民心民意、反“独”促统从而无助于为国家统一创造条件,在岛内“去中国化”的背景下,反而客观上助长了台湾民众“政经取向分离”,沦落为助“独”抑统,为国家统一设置障碍。

  三、台湾民心民意与社会力量态势的影响

  台湾早已是一个实行政党政治与选举政治的自下而上的选举社会。在台湾的民心民意、意识形态与社会力量发生上述质变的背景下,民进党等绿营政治势力当前在两岸关系性质定位及发展取向上获得台湾多数民众特别是年轻世代的认同与支持,已经进入“政治正确”的“政治收获期”。这就是为什么在近几次“大选”中民进党总是寻找机会,主打基于“一边一国”“一中一台”定位的“统独牌”“主权牌”“抗中保台牌”,在不严重影响台湾的安全、经济与民生的情形下每每奏效的根源所在。此次选举,民进党的选战策略(例如诬称大陆介入台湾选举)及其结果依然如此。

  事实上,台湾民心民意、意识形态与社会力量的上述质变是近30年来逐步量变形成的,一旦形成,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之内的量变过程中就具有一定的质的稳定性,成为影响台湾选举结果的主要内因。在此基础上,一旦台湾外部环境出现有助于打“统独牌”、“主权牌”、“抗中保台牌”的契机,民进党就会抓住这些契机以赢得选举。当然,民心民意、意识形态与社会力量会变化,但从新的量变到新的质变需要较长时间,而变化的方向更取决于两岸主要政党在竞争改变台湾民心民意、意识形态与社会力量的作为方面的有效性。
  如上所述,台湾民心民意、意识形态与社会力量出现了上述质变,意味着民进党等绿营政治势力已经进入到“政治正确”的“政治收获期”。平素不重视引领民意、选举时为了选票而以所谓顺应民意而“拿香跟拜”的蓝营在野党,短期要赢得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与执政权基本上是徒劳无功,甚至适得其反,除非在民进党等绿营政治势力执政下的台湾出现了严重的安全和民生经济问题。事实上,当前国民党、民众党等不仅各自没有能力下架民进党,而且因彼此理念不合与利益冲突,也无力合作下架民进党。

  基于“政治正确”执政台湾的民进党以及自称“务实的台独工作者”的赖清德,将会继续凭藉内有民意支持、外有反华势力打气,顽固坚持“台独”分裂立场,并会继续设法利用党政资源和一切可能的手段来务实地推进“台独”分裂进程,这是所谓“务实台独”的一个表现。只是鉴于当前多数台湾民众还不愿为“台独”分裂活动上战场,只希望和平“台独”;而美国等国际势力目前也还不愿正式支持“台独”、更不愿出兵“保护”台湾,因此民进党当局尚不敢走完“台独”分裂的最后一里路,既不会搞“公投台独”,也不敢修改有关法规把大陆地区排除在所谓固有疆域之外,即不敢搞“法理台独”。这也是所谓“务实台独”的另一个表现。

  国民党长期疏于引领岛内民意,逐渐丧失民心民意,在选举时为了选票,跟着民进党拿香跟拜。因此国民党早已不再追求国家统一,统与“独”都是其选项,一切以选票为依归。当前,国民党虽然还不会像民进党那样公然主张与从事“台独”分裂,但为了选票仍会继续拿香跟拜,在“本土化”的基础上开始“绿化”,不仅要求“尊异”,主张“各表”,不会主动以实际行动反对“台独”,甚至反对“一国两制”,实则是反对两岸统一,企图实现“两个中国”或“一边一国”。

  民众党并未引领民意,只是争取讨厌国民党或讨厌民进党的部分民众、并利用以“双城论坛”为代表的两岸交流机会塑造其貌似有维系台海和平与两岸交流的能力而造势。实际上,民众党约七成的支持者是绿色的。党主席柯文哲也公然自称是绿色的。民众党因而不接受“九二共识”,不反对“台独”分裂。柯文哲所谓的“一个中国不是问题”,实际上是说他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但这个中国不包括台湾,台湾是相对于中国的另一个国家。他虽然也讲“两岸一家亲”,但并不是说两岸同属一个国家,毕竟民族(或者所谓同文同种)与国家是不同层次的概念。

  甚至可以说,拒绝两岸统一,但希望台海和平、台湾安全,希望台湾经济发展,希望维持两岸“只经不政”现状,希望拓展台湾的“国际空间”,希望大陆放弃武力,乃当前岛内各主要党派的共同诉求。
  在上述背景下,民进党可能长期执政,并藉机美国对华政策改变,勾连外部势力,奉行敌对性的两岸关系政策取向,日益严重地损害中国在领土、主权、安全、发展等层面的核心利益。例如,民进党当局会善用党政资源继续搞“去中国化”,并阻碍两岸人文社会交流,务实推动“台独”分裂进程,并继续配合、勾连美国等外部势力,阻碍中国发展与民族复兴。而“法理台独”、“公投台独”是否启动,会视美国愿否正式支持台湾“独立”、出兵“保护”台湾而定。

  而美国在针对中国的战略竞争中,只要台湾问题还存在,其就一定会继续利用“台独”分裂势力,打“台湾牌”,以达成其战略目的并获取现实利益。美国一方面企图破坏台海及中国周边的和平环境,以降低国际投资中国的意愿,从而遏制中国大陆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企图阻碍两岸统一,以维系其第一、二岛链与亚太布局从而维持其在亚太地区的地位与影响力。此外,美国通过打“台湾牌”不仅可以直接从台湾获得现实利益(例如军售),而且可以垫高与中国大陆讨价还价的筹码,进而间接从中美关系中获得现实利益。

  因此,在美台继续勾连、相互利用的背景下,两岸对抗态势必将延续,并可能强化,台海随时风起云涌,甚至掀起惊涛骇浪。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台湾民心民意、意识形态与社会力量的结构性翻转,以及台湾当局两岸关系政策的敌对取向,意味着两岸之间主要矛盾的性质发生质变,从先前争夺国家代表权的内部矛盾,演变为分裂(“台独”)与反分裂(统一)、发展与阻碍发展、复兴与阻碍复兴的敌我矛盾。这不仅显着冲击到和平统一的可能性、统一前的代价、统一中的成本、统一后的治理,而且冲击到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所需的和平环境,并抬升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的代价与成本。

  四、台湾民心民意与社会力量态势的启示

  面对台湾民心民意、意识形态与社会力量的结构性翻转,民进党当局两岸关系政策的敌对取向,以及相应两岸之间主要矛盾的性质质变及其影响,中国大陆有必要调整对台策略与政策,操之在己地加强对台工作,强化反“独”促统,严厉打击“台独”分裂势力,切实壮大爱国统一力量,有效增进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与统一意愿。特别是在当前中美战略竞争、国际格局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岛内“台独”分裂势力与外部反华势力频密勾连的背景下,中国大陆为实现国家统一与民族复兴,必须辩证处理发展与国家统一的关系,不仅要把不断发展的国家实力有效地转化为国家统一的条件,而且要辩证处理国家统一与国家发展的优先次序。
  众所周知,台湾问题因民族弱乱而产生,制约着民族复兴。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有赖于国家发展以及综合国力的增强。在实现民族复兴这一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发展与国家统一的关系,包括处理好完成这两个任务的优先次序。总体思路与原则就是要在发展中统一,在统一中复兴。

  在综合国力较弱、发展需要和平环境、台湾问题不构成国家发展的主要绊脚石的情形下,宜坚持发展优先,壮大综合国力,并把国家实力通过对台工作有效地转化为实现国家统一的能力与条件,包括强化反分裂与反干涉的综合实力与军事能力,也包括增进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与统一意愿。

  当台湾问题已然构成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的主要绊脚石、而综合国力及军事实力也能确保实现国家统一的情形下,积极谋划先行解决台湾问题,为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扫除障碍,轻装前行,减小代价,及早实现民族复兴,乃是明智的选择。

  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与辩证思维,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79年1月1日,中国大陆抓住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与台湾社会认同两岸同属一个国家并愿意通过和平发展走向统一的契机,适时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示了争取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提出了结束军事对峙状态,实现两岸同胞自由往来、通航通邮通商和开展经济文化交流等重要主张。

  其后40年间,中国大陆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进行了不懈努力,始终与时俱进丰富发展对台大政方针,推进对台工作,使得两岸关系总体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使得《告台湾同胞书》中的许多主张变成了生动的现实,造福了两岸民生经济。与此同时,中国的综合国力与军事实力也获得了显着提升,已经具备了在任何情形下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的强大能力。

  遗憾的是,近30年来台湾社会的国家认同与统一意愿,在以民进党为代表的岛内政治势力的长期刻意误导下,并没有随着祖国大陆的不断发展与两岸交流的不断推进而相应增进,反而呈现出了不利于两岸和平统一的变化。如前所述,台湾民心民意、意识形态与社会力量已然发生的结构性翻转与质变,已明显冲击到两岸和平统一的可能性、统一前的代价、统一中的成本及统一后的治理。
  以美国为首的外部势力为维护自身的霸权与利益,无视中国崛起带给世界的巨大贡献,对中国崛起进行遏制、围堵与打压,并不断恶化中国发展所需的和平环境。而岛内的“台独”分裂势力与外部的反华势力,为了自身的政治企图与战略利益,更为频密地相互勾连利用,严重损害国家在领土、主权、安全与发展等层面的核心利益,不仅阻碍国家统一,而且破坏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所需的和平环境,抬升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的代价与成本。

  在这样的时空背景下,面对“台独”分裂势力与外部反华势力严重损害国家核心利益的敌对行动,中国大陆仍需辩证处理国家发展与国家统一的关系,也需要辩证考虑国家发展目标与国家统一目标的优先次序。实践中,更需要辩证处理促进融合发展与反对“台独”分裂的关系,辩证运用和平方式与非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当前,要敢于善于与外部反华势力作斗争,维护和平发展的环境;更有必要积极运用不断发展的实力加强反“独”促统工作,为国家统一创造条件,继往开来地实现国家统一与民族复兴。

  海峡两岸的民众也要明辨是非。正如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所呼吁的,“两岸同胞都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共同创造祖国完全统一、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伟业”。在两岸统“独”对抗的时代,在中美战略竞争的时代,特别是在“台独”分裂势力大搞分裂活动造成台海风起云涌甚至兵凶战危、国际反华势力大举冷战思维试图遏制围堵打压中国崛起的现实背景下,是追求统一还是追求分裂,是推动民族复兴还是阻碍民族复兴,这是大是大非的问题。两岸民众特别是台湾民众必须选择站在正确的一边,这攸关每个人的命运与福祉。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所指出的,“中华民族具有反对分裂、维护统一的光荣传统。‘台独’分裂是祖国统一的最大障碍,是民族复兴的严重隐患。凡是数典忘祖、背叛祖国、分裂国家的人,从来没有好下场,必将遭到人民的唾弃和历史的审判!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不容任何外来干涉。任何人都不要低估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坚定意志、强大能力!祖国完全统一的历史任务一定要实现,也一定能够实现!”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Supported by 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s for the Central Universities),项目名称:新时代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研究(编号:20720231056)、“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研究”(编号:2072021088)。
  参考文献:

  ①唐永红:《中美结构性矛盾、两岸主要矛盾与台海局势的演变》,《中国评论》2023年第3期第4-6页。

  ②唐永红:《美国打“台湾牌”的本质与危害》,《台湾工作通讯》2022年底6期第15-17页。

  ③唐永红:《台湾从俄乌局势演变中能学到什么?》,《中国评论》2022年第5期,第28-32页。

  ④唐永红:《在发展中统一,在统一中复兴:新征程中的历史伟业》,《海峡通讯》2022年第3期第70-71页。

  ⑤唐永红:《中国国民党主席选举:值得关注的现象与可能的影响》,《中国评论》2021年第11期第4-10页。

  ⑥唐永红:《美国大选后的中美关系与两岸关系走向刍议》,《中国评论》2021年第1期第39-44页。

  ⑦唐永红:《台湾社会的脉动与国民党的出路》,《中国评论》2020年第5期。

  ⑧唐永红,赵静燕:《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夯实和平统一基础研究》,《台湾研究》2019地6期第39-47页。

  ⑨唐永红:《积极现实主义:新时代对台工作思想刍议》,《中国评论》2018年第5期。

  ⑩唐永红:《台湾民众国家认同疏离及年轻世代“天然独”的成因与因应》,载于李义虎主编《中华文化论坛论文集(2016)》第64-67页,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2017年版。
电脑版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