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题:两岸青少年文化交流增进中华文化认同的实践探索 作者:陈志英(漳州),闽南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学院心理学系副主任、应用心理学研究所副教授、福建省应用认知与人格重点实验室成员;李婕(漳州),闽南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在读硕士研究生;陈顺森(漳州),闽南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学院院长、福建省应用认知与人格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
【摘要】文化认同是助推两岸同胞实现心灵契合的重要前提,是形成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青少年是未来两岸关系的重要参与者,正处于认知和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推动两岸青少年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两岸瞭解互信,提升中华文化认同。台湾民进党当局从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极力阻碍两岸文化交流和认同,极易使发展中的青少年对两岸关系产生错误认知,不利于两岸融合发展与和平统一。为让两岸青少年,尤其是台湾青少年深入瞭解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民族,可协同组织社会多方力量构建两岸文化交流组织和平台开展多样化活动;从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入手,线上线下多渠道多形式鼓励他们在交流互动中消除偏见,增进理解;在活动体验中唤醒他们的内在情感,提升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度,使知情行三者合一,助推两岸同胞最终实现心灵契合。
一、问题提出
《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指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所决定的,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和势所决定的。要拉紧两岸情感纽带,增强两岸同胞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再次强调完善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制度和政策,深化两岸融合发展。中国政府坚持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国家统一政策的不断优化,是台海两岸关系走向和平稳定的积极力量。
自上个世纪90年代李登辉上台后,台湾经历了陈水扁、蔡英文当局等“去中国化”的教育、文化和政治操作,台湾青少年接受的“同心圆”史观试图隔绝台湾历史与中国历史,以“乡土文化”和“多元文化”模糊学生的中华民族认同。今年赖清德上台后的520就职演说中也打着“本土化”和“多元化”的幌子,试图全面改造岛内民众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妄图割断两岸历史连结,从而塑造其“台湾主体意识”及背后的“台湾独立意识”。这些做法不仅剥夺了台湾青少年瞭解和学习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正当权利,让他们对祖国大陆及两岸关系有错误的认知,对两岸融合发展与和平统一产生极为消极的影响。
青少年是未来两岸关系的重要参与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多想些办法,多创造些条件,让他们多来往、多交流,感悟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潮流,感悟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趋势,以后能够担当起开拓两岸关系前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当前,两岸在青少年文化领域的融合发展,已形成了不少夏令营、冬令营等交流品牌,可是一些台湾年轻人认为到大陆看的多、听的多,但互动性不够,参与度低。此外,虽然近几年来网络平台和社交软件的流行,为两岸青少年交流打开了新的天地,但由于网上信息良莠不齐,负面情绪聚集速度快等缺点,难免对彼此的瞭解带来一定负面影响。因此,如何更好推动两岸青少年深入交流,增强台湾青少年的文化认同,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实现促融合、谋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两岸青少年文化交流提升中华文化认同的重要性
(一)共同的血脉和历史文化是两岸青少年文化认同的深厚基础
两岸同根同源,同属一个血统和族群。据人类学考古研究考证,台湾的人类,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约7万-5万年前的低海平面时期,从闽南、粤东经“东山陆桥”迁徙到台湾的①。现存记载台湾史上共有四次比较大规模的移民浪潮,三次集中在明清时期,包括郑芝龙、郑成功和施琅,第四次移民浪潮是在国民党战败退守台湾之初的三、四年间,有近200万大陆人口迁入台湾幷带去了大量的资金和人才。从人口地理学角度来看,如今台湾人口中真正的原住民仅占2.4%,其余人口主要包括客家人和闽南人②。据黄宣范统计的数据显示,台湾同胞中闽南语系人口约占73.3%,客家语系人口约占12%,外省人约占13%,山地人约占1.7%③。
两岸同文同种,文化渊源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大陆多次迁移浪潮在推动台湾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台湾地区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纵观台湾地区文化史脉络,虽然先后经历荷西殖民、明郑、清治、日本殖民和中华民国等时期,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但时至今日,发挥主体作用的依然是中华文化④。台湾文化,说到底是由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原住民的南岛文化和外来的新文化共处融合而形成的,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台湾的语言文化、民族文化及各种日常生活文化,包括深层的文化意义体系和文化模式,始终保留着中华文化的各种元素和历史传统。中华文化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财富和精神命脉,两岸同胞对承载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执着追求,无疑是两岸关系中最牢不可破的联结。
(二)青少年时期心理发展的特殊性是文化认同的重要基础
青少年时期(11-18岁左右)是个体身份认同和价值观形成及确立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青少年经历着生理和心理上的发展和转变,处于思维发展的高峰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重要阶段。他们表现出开拓创新、积极向上的特点,更加关注社会问题,思考个人与社会的联系,但思想和行为极易受到外部世界的影响,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这个时期,他们经历着“我是谁”的自我探索,需要从不同方面获得对自我身份和社会角色的认知,寻求群体的归属感。他们对本民族的文化,经历着认知层面的理解、情感层面的接受、行为层面的践行,逐渐形成对自身角色及民族和国家身份的认同,幷在成年期逐渐深入灵魂深处,发展成为完整意义上的社会人。青少年在这个阶段所受到的启迪和教育,对其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更是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⑤。因此,必须牢牢抓住青少年思想意识形成和强化的关键时期,增进两岸青少年对中华文化的正确认识,这对于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更为强大的民族归属感和国家向心力、促进两岸同胞实现心灵契合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国家和地方政策支持为两岸青少年文化交流提供有力保障
近年来,大陆积极扩大两岸文化交流,国家和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鼓励两岸交流的政策文件和具体举措,幷给予专项资金支持,简化签证手续,提供便利的出入境服务,为两岸交流提供便利,促进两岸关系的和谐发展。截至2023年,国台办已批准在全国24个省区市设立了91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为台湾同胞前来参访和开展两岸交流创造更好条件。2023年9月,国务院出台文件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立一批两岸青少年研学基地。
政策为两岸融合发展注入强劲的动力,同时也为加快搭建两岸青少年交往交流的重要平台提供必要的保障。大陆多个省市地区经常组织各种文化交流活动,让两岸青少年可以更好地认识彼此,增进情感联系,为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如鼓励两岸学生和教师参与夏令营、冬令营、学术研讨会等教育交流项目;提供奖学金和资助计划,鼓励大陆和台湾学生交流学习;通过文化艺术节、展览、演出等形式,促进两岸青少年的文化艺术交流,增进对中华文化的瞭解和欣赏;组织体育赛事和训练营,通过体育活动增进两岸青少年的友谊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两岸青少年浸润互动增进中华文化认同的实践路径探索
(一)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建构青少年文化交流组织共同体
在国家和地方政府政策支持下,高校、企业、民间组织等社会多方力量要积极拓展其原本的职能,参与建构两岸青少年文化交流组织共同体,形成一个多元、开放、互动的协同共建组织者联盟,推动各项活动有序开展。
政府机构要充分利用两岸文化交流基地,整合各方资源,共享信息,协同工作,形成合力。企业可以通过赞助、捐赠或直接参与文化交流项目,支持两岸青少年的交流活动,利用自身的资源,为青少年提供实习、就业和创业的机会。高校和中小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可以建立合作关系,共同设计和实施交流项目,通过学生互访、教师交流、联合研究等方式,增进两岸青少年的相互瞭解。民间非政府组织可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如民间文化交流与体验,提供志愿服务,促进两岸青少年的互动和合作,发挥其桥梁和纽带的作用。社区可积极组织两岸青少年进行家庭互访,举行社区文化交流活动、文化节庆等,为两岸青少年提供丰富鲜活的日常文化氛围和生活体验。两岸各界优秀青少年、青年,通过参与线下文化交流活动,或者通过社交媒体、博客、论坛等平台分享经验,发挥其榜样作用,影响青少年形成正确、积极的价值观。
(二)发挥各地特色开展文化交流,助力台湾青少年对祖国大陆的全面瞭解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历经几千年的发展,不同区域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脉络,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丰富基因,各地应利用特有的区位条件、自然环境、资源优势、历史底蕴等要素,开展两岸青少年文化交流活动,增进对中华文化的全面瞭解。
可利用历史名城古迹、特色博物馆、民俗馆、名人纪念馆等资源,以地方发展历史、名人故事、传统艺术、民俗风情等为内容,开展将文化、教育与旅游体验相融合的青少年文旅研学,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研学项目,幷形成特色品牌基地。举办历史探究、艺术创作、传统技艺、生态考察等活动,同时开展与当地经济发展相关的研学活动,如农业体验、工业参观、科技创新等。让青少年贯通古今,体验祖国各地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独特魅力,深入瞭解中华文化数千年的发展,促进台湾青少年对大陆形成客观、正确的认知,助推培养青少年文化自信。
(三)关注青少年兴趣爱好和心理需求,开展多样化的体验式活动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两岸青少年在文化认同上存在一定的差异,然同文同种及所处于同一年龄阶段,决定了他们具有共同的身心发展特点。因此,开展文化交流要特别关注两岸青少年的“同”与“异”,重视他们的感知体验。
首先,两岸文化的同根同源性,为两岸青少年文化交流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可从两岸共同的历史文化资源入手,开展多种体验式活动,提升青少年的感知体验。以“群际接触”理论为指导,扩大教育交流与合作⑥,根据青少年兴趣爱好,开展文旅研学、教育交流、实地考察、旅游观光等多种体验式活动,使两岸青少年在感知体验过程中,将当前的事物与原先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引发相应的情感与共鸣。组织两岸青少年深入到彼此的生活中,瞭解对方真实的生活环境和社会文化,体验和感受相同的文化氛围,找寻两岸共有的文化、生活痕迹,从而逐渐扩大认知交集⑦。其次,要创新活动形式,综合考虑青少年的不同心理需求,利用先进科技手段为他们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营造富有感染力的活动情境,激发青少年参与的积极性,从观看、聆听、触摸等过程中获得更加丰富的感知体验,激活他们的内在心理感觉,强化对中华文化的感性认知,促进文化共情,进而提升青少年的文化认同。
(四)开设线上文化交流平台,在多样互动中实现情感交融
网络空间上多元思想文化交织碰撞,其中不乏虚假谣言与挑拨对立的有害信息,对两岸青少年之间的文化交流构成干扰。因此,应努力营造一个安全有序的网络环境,积极引导青少年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如微博、微信等,建立两岸青少年交流群组或论坛。引导两岸青少年分享学习经验、日常生活等,增进彼此的瞭解和认同,通过博客文章、短视频、摄影作品等内容创作表达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热爱,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共同传承和发展文化传统。
2.通过Zoom、腾讯会议等视频会议工具,定期开展两岸青少年文化交流论坛。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设置主题,邀请学者专家举办讲座,组织青少年参与网络研讨会,分享中华文化精髓,深入对话与探讨,共同探索与发展中华文化,促进青少年间的文化互鉴与交流。
3.通过直播平台,如Bilibili、抖音等,进行文化活动的实时直播。如传统节日庆典、艺术表演等,让两岸青少年在线参与和互动。传播祖国各地文明发展现状,让参与者沉浸式体验两岸真实的文化风貌与社会风尚、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文化魅力,感受两岸文化的互融互通。
4.开发集文化学习、交流互动、游戏娱乐于一体的网络平台或应用程序。提供丰富的在线课程让两岸青少年自主选择学习内容,通过共同学习和探索祖国的历史文化,加深对中华文明的认同和理解。设计互动游戏,如文化知识竞赛、传统节日主题的在线活动增加趣味性和参与感。建立学习小组,鼓励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相互讨论和帮助,增强学习的互动性和实效性。
5.利用VR和AR等现代科技手段,创建虚拟的文化体验场景。把两岸的传统人文样貌、生活场景以三维形式进行情景模拟,通过多样化的活动设计,营造一种身临其境体验文化的感觉,如虚拟故宫、长城探险等,开展“云游学”,打破地域限制,让青少年在虚拟环境中深入体验中华文化的魅力。
四、结语
两岸青少年文化交流的动力来自国家、地方政策“自上而下”的支持力和两岸民心意向“自下而上”的自发行为力,两者的耦合是两岸融合发展的关键。两岸同根同源的血脉,同文同种的历史文化渊源,是青少年心理融合的内在基础。各地要积极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针对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和知识结构,关注其参与感、获得感、融入感,设计线上线下多元文化交流活动,为两岸青少年提供展示自我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建立深厚的情感联系,唤醒内在的情绪情感,使知情行三者合一,在互动浸润式的交流活动中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助推两岸同胞实现心灵契合。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家校社协同视域下服务学习促进青少年积极发展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AS21126)、漳州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课题“闽南文化与未成年人积极心理发展的实践与探索”(项目编号LX24303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释:
①展华,“东山陆桥”见证两岸原为一体[J],知识就是力量,2012,(01):69.
②蒋喜华、陈昌龙,中学涉台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四个认同”[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46):72-74.
③黄宣范,语言、社会与族群意识:台湾语言社会学的研究[M],台北:文鹤出版公司,1993:120.
④李仁质,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承和发展[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03):26-29.
⑤蒙一鸣、何博,认同视域下的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内在机理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24,(04):113-119.
⑥李顺兴,“两制”台湾方案视域下两岸教师教育探索[J],中国评论,2024,(03):48-54.
⑦石勇,台湾青年“国家认同”的三维审视[J],台湾研究,2019,(03):45-52.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24年10月号,总第322期,P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