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香港11月21日电/闽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鄢姿和闽南师范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李顺兴教授在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中国评论》月刊11月号发表专文《“两制”台湾方案视域下两岸民族认同的家族文化效应》,作者认为:民族认同是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石,是文化认同的重要渠道。家族及其衍生的宗族,又是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单元。家族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相容性和排他性俱在、尙义性和功利性共生等双重特征。因此,在“两制”台湾方案的研制、实施和完善中,以两岸共同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对家族文化进行扬弃,即批判性继承发展,弘扬以认祖归宗为原动力的家国情怀,推动基于两岸闽南人精神家园建设的民族认同至关重要。通过观察台湾雾峰林家家族发展历程,分析近年来台中雾峰区关于市长“立委”议员等相关选举数据,实证积极的家族文化在两岸同胞血缘联系、家族传承以及社会联动等方面具有优质效应。两岸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可通过深耕祖地文化、活络文化同源、宣导通力合作和搭建智能平台等实践路径,特别是认同两岸同宗同国的宗族,以两岸“宗亲贸易”方式,打牢民族认同的经济共同体基础。文章内容如下:
2024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会见马英九一行时指出:“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中华民族一路走来,书写了海峡两岸不可分割的历史,镌刻着两岸同胞血脉相连的史实。”①两岸同胞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充分发挥家族文化在两岸民族认同中的重要作用,对探寻“两制”台湾方案的实践、推动祖国统一具有重要参考价値。
一、“两制”台湾方案下两岸民族认同的重要意义
(一)“两制”台湾方案民族认同的内涵
2019年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首次提出 “探索‘两制’台湾方案,丰富和平统一实践”②。“两制”台湾方案是在一个中国原则下,针对台湾特殊情况而提出的一种政治构想,既意在充分保障台湾同胞的利益和福祉,尊重台湾现行的社会制度和台湾同胞生活方式,更重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因此两岸同为中国人的理念可逐级具象化为同国(中国)、同族(中华民族)、同宗(祖宗)、同家(家族),以血浓于水的家族传承、荣辱与共的家族历史、心灵契合的家族文化,共奔复兴的民族伟业,共建两岸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推动两岸完全统一。
(二)两岸民族认同现状及挑战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相互承认形式与社会生活语境假设相联系,社会成员通过走向他们共同目标的构想,形成一个价値共同体”③,即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作用,指出“两岸同胞要共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化育后人”。④两岸民族认同指的就是海峡两岸的同胞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可和归属感。这种民族认同感不仅来源于共同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传统,更契合了彼此对于国家统一与民族复兴的共同追求。
自甲午战后,台湾遭日本半个世纪的殖民统治。在百余年的历史转折和变革中,台湾在历史发展背景中形塑了特殊的社会记忆。由于台湾相对祖国中心的边缘与特殊历史形成的多元社会,使得台湾的文化认同与肯认政治(politics of recognition)形成错综复杂的关系。⑤当前,虽然两岸在经贸、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但由于历史原因和政治分歧,两岸民众在民族认同、文化认同上存在一定的差异,甚至面临诸多挑战。⑥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对“中国人”身份的认同和对两岸关系的认知上,也反映在文化、历史、价値观等多个层面。特别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台湾岛内“台独”分子逐步建构“台独史观”,企图通过塑造并建构一个所谓以“台湾为主体”的台湾历史观,来误导台湾同胞在历史上的认同。在历史教科书长达三十多年来“去中国化”错误的“台独史观”荼毒下,台湾部分民众对于“中国人”的身份持保留态度,而倾向于强调自己的“台湾人”身份,这无疑给两岸民族认同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据台湾政治大学自1992年至今,没有中断过的对中国台湾民众“国族认同”趋势硏究最新的数据(图1)显示,台湾同胞认同自己是“台湾人”者高达58.5%;认同自己是“台湾人同时是中国人”者占34.7%;认同自己是“中国人”者仅有3.5%。⑦
[图1:台湾民众台湾人/中国人认同趋势分布(1992-2019)]
面对当前两岸民族认同的认知偏差,从超越政治和意识形态差异而强调地域认同和族群认同重迭的家族文化效应入手,借助血缘、亲缘和地缘的情感纽带,能够有效地帮助台湾同胞追寻共同的历史记忆,进而深化两岸同属中华民族认同。
二、家族文化在两岸民族认同中的价値意蕴
家族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世代相传的价值观、信仰、习俗以及行为准则。这种文化形式,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族群特色,对于维系两岸同胞的民族认同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两制”台湾方案视域下,充分发挥家族文化正面效应,顺畅民众沟通,增进瞭解,累积互信,化解矛盾,寻求共识,既是应对当前两岸民族认同的挑战,也是探索两岸融合新发展的有效路径。
(一)家族文化及其双重性阐释
家族文化依托血缘、宗亲关系为纽带而传承。它旣包含了家族内部的亲缘关系,又体现了家族成员对于共同祖先、家族传统及家族荣誉等的尊崇与维护。家族文化作为一种深厚的社会现象,承载着世代相传的价値观、信仰、习俗和行为规范,并通过族谱记载、家庭教育和节庆活动等多种形式进行传承。家族文化是家庭或族群在长期共同生活中逐渐积累与形成的精神与物质财富的总和,是个体成员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参照。家族文化塑造族人共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値观,乃至所属民族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但是,家族文化本身又具有双重性,即相容性和排他性俱在,尙义性和功利性共生。在家族发展过程中,他们追求族群认同、宗亲认同和乡党认同;注重同族、同乡凝聚,共同经商;重祭祀、讲究血缘,为家乡捐资造福;一旦家族利益受到侵犯,宗族间容易产生冲突、发生宗族争端,甚至引发封建械斗。⑧因此,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文化具有很强的稳定性与延续性,旣能够在历史长河中抵御外来文化的冲击,保持自身的独特性与纯粹性,又可以汲取、扶植或利用各种新的社会因素,来扩充和加强家族组织的社会时代适应性,以保持一定的活力和进取精神。⑨弘扬家族文化正面效应,批判性继承发展即以家国情怀和两岸共同价値观(仁义礼智信)对家族文化进行扬弃,对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具有积极的现实效应。
(二)家族文化对两岸民族认同的影响机制
家族文化在塑造个体与族群认同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是两岸民族认同的重要影响变数之一。家族文化与民族认同感之间的关联是多层次、多维度的。以下以台湾五大家族之一的雾峰林家为例,探讨在“两制”台湾方案视域下,优秀的家族文化对两岸民族认同特殊的现实效应。
首先,在家族文化中的家风家训、治家传统和家族荣誉等元素的熏陶下,个体成员往往能够形成强烈的家族归属感,塑造其个体的性格与行为方式,并自觉地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家族文化特殊的传承性和稳定性,有助于个体衍生出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与认同感,并在宏观层面上对其家族乃至地方社会产生深远积极的影响。
在海峡两岸,有三座宫保第隔海相望,一座在台中,一座在漳州,一座在厦门鼓浪屿。三座宫保第,旣见证了雾峰林家的兴衰起落,也传颂着林家世代爱国爱乡的两岸同胞情。优秀家族传承虽历经百年,但仍然成为子孙后代的精神殿堂。在雾峰林家祖籍地的福建平和埔坪林氏大宗祠堂内“祥景邦顺长道世学克崇绳日志绅士 庆华国显大谟家修丕振守先耀宗祊”楹联与台湾雾峰林家宫保第园区第三落正厅内的“文朝资正义武德在其奇功 大鼎铭昭着元常纪伟庸”楹联隔岸遥相呼应,昭示着雾峰林家忠孝的治家治世原则和爱国爱乡的家国情怀;埔坪林氏大宗祠堂顶四角的“四点金”祖训——“勤、诗、悦、礼”,题念着林氏族人“念先人立身教家不外纲常大节,嘱后裔继志述事毋忘忠孝初心”忠孝传家的良好家风。
其次,家族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微观体现,更是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在家族教育的熏陶下,个体从小更易接受关于民族英雄人物、道德规范等方面的教育,这些无疑加深个体对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这些元素的传承与弘扬,成员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认同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値观,进而增强民族凝聚力。
在台湾,雾峰林家素有“三代民族英雄,台湾百年世家”的美誉,是台湾社会五大家族之一,其家族发展轨迹堪称近代台湾历史的一个缩影。
清朝末年,国力羸弱、内忧外患。林家族人在社会突变背景下,与祖国同呼吸,与时代共命运。下厝族人林文察协助清廷、屡立功勋,官拜署理福建陆路提督兼署水师提督。其子林朝栋召集乡勇,创建栋军,参与保卫台湾北部的抗法战争,力挫法军。据载,刘铭传曾在《台北绅民捐资募勇屡次御敌获胜并各军现在分筹防守情形》中,将暖暖之役练勇的作战经过与林朝栋的主动积极战事详细报告清廷:“自九月二十日以后,法人速攻暖暖三日,练勇恃有山险,愈守愈壮,乘夜潜入敌卡,不时戮获敌首以归……彰化绅士郎中林朝栋,急公好义,自备粮饷两月,募勇五百名来助防剿。臣设法凑解军械,令赴暖暖共图捍守。”⑩此后,林朝栋又投身刘铭传的“开山抚番”工作,拓垦山区、专卖樟脑、运输枕木和开采煤油,对岛内开发和台湾的近代化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刘铭传还在《剿抚生番归化请奬官绅折》中提到:“所有彰、新两县前山番社,一律归化。此中路冬、夏以来开山抚番之情形也……臣于檄调诸将开山之际,即三令五申,不准狂杀焚烧掠、捏报战功。实有战功,或异常劳绩,方准请奬。惟林朝栋、刘朝祜两军,自冬至夏,披荆斩棘,盘山开石,显踣于悬崖烟瘴之中,屡战于风雨昏茫之际,艰危万状,劳苦功高……选用道世袭骑都尉林朝栋、头品顶戴升用提督陕甘遇缺简放总兵柳泰和,始终勤奋,难苦异常,均请赏给勇号,林朝栋并请赏加三品衔。”⑪1895年台湾被日本割占后,林家族人多随林朝栋内渡。其中,林朝栋之子林祖密置台湾家产于不顾,向日本驻厦领事馆提出退出日籍,恢复中国籍,是华侨申请中华民国国籍证照第一号。民国初年,林祖密致力于地方建设,赈济漳州水灾灾民;兴办垦牧公司,创办林场;开设糖厂和龙溪轻便铁道公司,铺设铁轨等。此外,他捐资数十万两补充军饷,支持孙中山护法运动并组建闽南军,后遭反动军阀逮捕并秘密杀害。林祖密之子林正亨投身抗日,加入中国共产党,于台湾被捕牺牲,后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为“革命烈士”称号。顶厝族人以林文钦中举为契机,注重传承家族传统和风气教化,加强对族人子弟的文化教育并广泛参与社会公益事务,实现了家族由武质渐趋文质的家风转变。日据时期,林文钦之子林献堂创办“栎社”以文抗日,筹建台中中学,施展教育救国民族运动。他领导台湾同化会,为台湾人民争取平等和自由,被誉为日据时期台湾非武装反殖民运动的政治与文化启蒙领袖。近代以来,从抵御外辱到民主革命再到抗日救国,雾峰林家生动诠释着地方家族在民族危亡与社会责任中的家族联动和传承,深刻影响台湾社会的发展。
当今社会,百年家族的文化传承仍深深影响着当地族人及该地区民众的社会政治文化生活。就台湾地区早期选举情况来看:台中地区历史上主要有红、黑两派竞争。其中,红派掌门人林鹤年为雾峰林家子弟,黑派掌门人陈水潭为雾峰林家姻亲,两派纵横影响台中地区选举数十年。
近年来,通过收集到的台中雾峰区选举公布结果分析,显示该地区在地方性选举中,民众的政治倾向总体偏向泛蓝阵营。
[图2:2018年台中市市长得票数]
[图3:2022年台中市市长得票数]
[图4:2022年台中市市长投票数据]
[图5:2018年台中市市长投票数据]
如2018年和2022年雾峰区在台中市市长选举的投票数据(图2、图3)显示:泛蓝阵营的卢秀燕得票率高,当选市长,且其政绩突出,民众口碑较好。其中,雾峰林家核心所在的本堂里(下厝)和锦荣里(上厝),在近年来的台中市长选举数据表明(图4、图5),该地区泛蓝阵营以明显多数票胜出。
[图6:2024年台中市“立委”得票数]
[图7:2016年台中市“立委”得票数]
[图8:2016年台中市“立委”投票数据]
[图9:2024年台中市“立委”得票数据]
又如2016年和2024年雾峰区关于“立委选举”(图6、图7)数据显示,2016年泛蓝阵营的颜寛恒得票率较高、当选。2020年,颜寛恒得票率虽略低、落选,但当选的陈柏惟在当选之后又遭罢免。在这项“立委选举”中(图8、图9),雾峰林家核心区域的选票也明显表现出泛蓝阵营胜出。
[图10:2022年台中市议员得票数]
[图11:2018年台中市议员得票数]
[图12:2018年台中市议员投票资料]
[图13:2022年台中市议员投票资料]
再如2018年和2022年雾峰区关于台中市“议员选举”(图10、图11)数据可见,泛蓝阵营的林碧秀和苏柏兴得票率高。雾峰林家核心区域泛蓝阵营领先较明显(图12、图13)。
综合以上数据可初步推断,雾峰区民众的政治倾向明显较偏向于泛蓝阵营。这与长期以来,雾峰林家的爱国传统对当地民众社会生活的联动和影响不无关系。此外,雾峰林家后代林光辉、林为民等人也多次在公开场合和新闻媒体采访中表达,林家一门忠烈、世代爱国,其家族文化传统世代相传,强烈期待两岸早日统一。
三、弘扬两岸家族文化良好效应,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
闽台同宗同源,血缘相亲,文缘相承。优秀的家族文化传承,作为影响两岸民族认同的重要变数之一,充分展示了个体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确立自我身份的关键所在,在历史和现实的社会联动中发挥了重要的效应。提取家族文化的优良基因,弘扬家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有利于推动两岸关系和谐发展,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认识。
(一)深耕祖地文化,促进两岸融合
两岸同胞血脉相连,同属于伟大的中华民族。深入硏究和传承祖地文化,有助于唤醒两岸同胞共同的民族记忆。深入挖掘和传承家族文化传统,通过收集和对接两岸族谱、寻根祭祖、硏究姓氏源流、讲述家书故事等活动,可以帮助台湾同胞回忆起大陆民众开发、建设台湾以及台湾宗族聚落的历史进程,并进一步印证两岸血脉相连的亲属渊源;弘扬两岸家族共同价值标准“仁、义、礼、智、信”和共同行为规范“温、良、恭、俭、让”,特别是通过古圣先贤的家风表率和成功家族的家书教育示范,以物质载体和精神特性等关乎两岸民族认同的重要符号塑造家族成员的健全人格,养成行为作风,进而内在传承和凝结民族精神,增强两岸宗亲情感共鸣,唤醒两岸同胞共同民族和家族记忆,促进两岸深度融合。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两岸关系的逐步开放和探亲政策的实施,闽台家族联系日益密切。通过各种形式的宗亲联谊、寻根谒祖以及返乡捐赠等活动,两岸同胞得以跨越海峡,重新建立血脉相连的联络,不仅增进了两岸同胞的相互瞭解,也促进了彼此间的互动与交流。通过共同的家族记忆和文化传承,两岸同胞在情感上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推动两岸民族认同感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民意基础,为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也为未来的进一步合作与交流打下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二)活络文化同源,深化民间互动
闽台同胞文缘相承,心灵契合。从普通民众的视角,进一步活络文化同源,鼓励两岸民众互访交流,体验对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促进心灵契合和情感交流。
以文化搭桥梁,加强两岸同胞之间的情感联系。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如两岸艺术家共同参与的文艺演出、书画展览等,使两岸民众可以共同体验和欣赏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情感上共鸣,加深民族认同感;筹办具有特色的两岸民俗文化节等活动,展示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让民众在欢乐和祥和的氛围中体验和瞭解彼此的文化精髓;举办学术硏讨会,邀请两岸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问题,为两岸文化交流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论指导;纪念共同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如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辛亥革命纪念日等,共同回顾历史,缅怀先烈,增强民族凝聚力,为构建和谐、稳定的两岸关系,为未来的合作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倡导通力合作,贡献两岸智慧
通过深化两岸经济合作,加深两岸民众的经济利益联系,搭建两岸“宗亲贸易”,建立两岸共同市场,推动两岸产业融合,形成利益共同体。共同开发市场,推动产业合作,实现资源互补,共同应对国际竞争,促进共同发展,不仅能够促进经济的繁荣,还能够在经济合作中增进两岸民众的相互依赖和信任,从而在实践中强化民族认同。特别注重开展新形势下两岸靑年交流活动,帮助两岸靑年团队互相学习、交流和借鉴,让台湾团队切身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推动两岸靑年团队在乡村建设规划、文创旅游、产业培育等方面深度交流,为两岸融合赋能。
在不违反一个中国原则前提下,鼓励两岸共同参与一些国际组织和活动(如国际会议、国际体育赛事、文化交流活动等),共同应对国际挑战、参与国际事务(如气候变化、环境保护、公共卫生等全球性问题)并携手合作,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和中华民族的团结,展现中华民族的整体形象,共同为人类的福祉作出贡献。通过合作,两岸民众可以共同体验到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责任和荣耀,在情感上、文化上、经济上和国际舞台上逐步构建和巩固民族认同,促进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共同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四)搭建智慧平台,唤醒共同记忆
通过数字化技术赋能的平台,将两岸的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紧密相连,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深入瞭解两岸共同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地方特色。通过建立和维护线上线下的交流平台,为两岸民众提供一个便捷、高效的沟通管道。综合运用云计算技术、多媒体虚拟现实(VR)体验等前沿科技手段,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两岸文化交流的形式和内容。例如,加大对特色迁台记忆馆、云上台湾等项目的开发力度,将祖籍地的文化遗产与台湾的文化景观相互串联,实现同步上线展示。这不仅能够为两岸民众提供更加生动、直观的文化体验,还能进一步开拓两岸的视野,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和认同。
此外,加强两岸媒体之间的合作也是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共同制作电视节目、专题纪录片、新闻报导等多种形式,两岸媒体可以向公众展示两岸民众的日常生活、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以及双方在各个领域的合作成果。这不仅有助于增进两岸民众之间的相互瞭解,还能培养和强化积极的民族认同感,塑造两岸同胞共同的形象。
四、结语
回顾历史,旨在更深刻地洞察现实。家族文化是民族文化的基石,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弘扬优秀家族文化,不仅能够加深台湾同胞对祖国大陆的亲情和归属感,增强两岸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认同,更有助于深化两岸民族认同,促进两岸关系和谐发展,增加两岸完全统一的动力。
基金项目:2021年度福建省高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基础理论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SZM2021043;国家战略需求和多学科融合导向下“闽南文化+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闽教高[2020]4号;新文科背景下地方高师院校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文科复合型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教高厅函[2021]31号。
注释:
①习近平,中华民族一路走来书写了海峡两岸不可分割的历史[EB/OL],中国政府网,2024-04-10,www.gov.cn。
②④习近平,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而共同奋斗[EB/OL],新华社,2019-01-02,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1533296238730411&wfr=spider&for=pc。
③韩震,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一种基于历史哲学的分析与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0(1):108。
⑤Tu W .Cultural Identity and the Politics of Recognition in Contemporary Taiwan[J].CHINA QUARTERLY -LONDON-,1996, 1(148):1115-1140.
⑥阮莉、李顺兴,“两制”台湾方案视域下两岸文化认同的挑战[J],《中国评论》月刊,2024年,总319期P25,http://hk.crntt.com/doc/5_110_106949183_1.html。
⑦罗鼎钧,从这三份两岸民调看见台湾民众内心眞实的想法[EB/OL],华夏经纬网,2020-10-10,www.weibo.com。
⑧林华东,闽南文化的双重性特征[EB/OL],光明日报理论版,2011-04-21,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11-04/21/nw.D110000gmrb_20110421_1-11.htm。
⑨陈支平,近五百年来福建的家族社会与文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
⑩洪安全等编,清宫月擢档台史料[M],台北:“故宫博物院”,1994:3994-3995.
⑪刘铭传,刘壮肃公奏议,台湾文献丛刊第027种[M],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硏究室,1958:342。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24年11月号,总第323期,P2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