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台湾研究院教授殷存毅(中评社 马一鸣摄)

台湾昆山科技大学副校长、华东师范大学访问学者丁仁方(中评社 马一鸣摄)
中评社北京11月24日电(助理记者 马一鸣)南京大学2024年两岸关系学术研讨会日前在江苏南京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两岸命运共同体建设”及“台湾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两个主题进行主旨发言,各抒己见。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台湾研究院教授殷存毅分析了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的两岸产业融合发展。他指出,新质生产力的建构将对中国经济和产业的发展产生全面和深刻的理论影响和实践导向,在这个背景下,两岸经济关系必将相应发生变化或调整,其中产业的融合发展是重点或核心。他强调,面对百年未遇的挑战和变革,两岸经贸需要转换新动能,中国大陆的发展大局将为两岸经贸关系注入新时代的活力,台资企业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积极参与新基建是践行“两岸一家亲”的产业融合发展,是推动两岸和平发展与统一不可或缺的重要步骤。
台湾昆山科技大学副校长、华东师范大学访问学者丁仁方着重讨论了南台湾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他提到,南台湾占台湾人口三分之一,长期被绿营政治势力垄断,以至于跟大陆各地区交流较少,更有逐渐被异化为反中大本营的倾向。为此,丁仁方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开展的巨大社会经济工程,也是两岸融合发展的重要推手,南台湾应占一席之地并发挥一定程度的作用,进而分享到中国式现代化带来的巨大机遇,藉此翻转南台湾长期被民进党支配的宿命。
南开大学台湾政治研究中心主任、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博导、中国国民党原主席特别顾问兼大陆部主任黄清贤指出,推进两岸关系的现代化发展就是以两岸同胞为中心,让包括台湾台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过上更好的日子,实现两岸同胞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他表示,面临特朗普重新执政将带来的极大不稳定性,两岸同胞更需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走出一条两岸共同现代化发展的光明大道,向全世界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副院长张文生表示,从台湾民意调查的数据不难看出,台湾民意具有多元化、复杂性、流动性的特点。他指出,因现实政治的原因,台湾民众的政治认同被误导、被异化,但是台湾多数民众的民族认同、文化认同仍然坚守了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因此,一方面要“反分裂、反干涉”,另一方面要继续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
台北论坛基金会主任华志豪指出,赖清德这一任期的前两年,在两岸关系上会采取两手策略,同时又以行政力压制统一及反台独言论,鼓励去中国文化,而其真正的施政重心还是在于内部的权力斗争及资源整合,为其选举连任铺路。因而,华志豪认为,真正长远的隐患在于两岸渐行渐远的文化底蕴及中国人认同,他强调,两岸应积极考虑加强、扩大城市交流,透过城市交流进行深度的文化认同、民族共识,为两岸和平统一发展的推进扎根。
北京工商大学海峡发展研究院院长于强以《黑神话:悟空》及抖音等为例,探讨了两岸互联网产业的深度融合。他认为,两岸都是中国人,语言相通,生活习惯类似,自然更容易在社交网络平台上分享经历,交流心得。他提到,通过这些交流分享,普通台湾民众瞭解到了大陆社会发展、民众日常生活的真实情况,进而刻板印象会变少,因不瞭解而产生的排斥会渐渐消失,两岸的交流沟通互动已经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南开大学台湾政治研究中心主任、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博导、中国国民党原主席特别顾问兼大陆部主任黄清贤(中评社 马一鸣摄)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副院长张文生(中评社 马一鸣摄)

台北论坛基金会主任华志豪(中评社 马一鸣摄)

北京工商大学海峡发展研究院院长于强(中评社 马一鸣摄)

大会现场(中评社 马一鸣摄)

大会现场(中评社 马一鸣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