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第三届中华文化论坛

萧世琼:台湾现代书法发展析论 

2018-06-02 19:03:53
  中评社北京12月28日电/书法艺术在台湾各类艺术中颇为奇特。简而言之,它与水墨画、篆刻亦步亦趋;它在各种美展中从不缺席;它在大学美术系、中文系中都看得到踪影;它是偏向私塾传授而发展的。依此推论,书法艺术在台湾似乎很受重视,其实不然。首先,许多有志之士推动在大学设立书法研究所或书法本科,但大多功败垂成。由此可知,书法艺术从来就不是主流,但在配角的表现上还蛮称职的。所以在这种时空背景下,台湾现代书法的发展在 1990年之前是缓慢而不被重视的,过去前辈书家吕佛庭的“文字画书法”、王壮为尝试作“乱影书”、傅狷夫以书为画,发展大草书、史紫忱的“彩色书法”、傅佑武类似图案字的“造型篆书”、董阳孜大气魄造型的“造境书法”……等,他们的创新尝试,当时可说是开风气之先。而受日本前卫书道、西方抽象表现主义、台湾现代画家融入书法元素的抽象表现……等的冲击,1980年代初期兴起了以墨潮会为主的“现代书艺”,这种大别于传统书法的创作手法和美学理念,当时虽引起很大的争议,但因回应、跟随者不多,不久即趋于平静。

  1990年以后,随着两岸开放交流,大陆书风悄悄渗入,中壮代书家的创作审美取向有一种从古典走向新古典的趋势。到了2000年十二月国立台湾美术馆举办“国际书法文献展─文字与书写”学术研讨会及现代书法展,由两岸、美、法……等书法艺术理论学者引发讨论的热潮,盛况可谓空前。此时,“何创时书法艺术基金会”推出“千禧年──当代书家传统与实验书法展”,这个展览有别于历年来台湾地区各种官办或民办的书法展览,彻底颠覆守旧封闭的思维,抛开传统包袱的束缚,除了为台湾书法创作提供展示的平台,同时也注入一股激昂澎湃的浪涛,启动了现代书法创作蓬勃的生命力。同时,台北市政府也委托华梵大学美术系举办“汉字书艺大展”的活动。稍后,中国美术学院亦来台与汉光书道学会合办.“2005中国杭州国际现代书法艺术展”。一时之间,台湾现代书法的活动突然热络起来。

  在团体部份,除墨潮会引领风骚外,日知书学会以其深厚的传统功力为底,提出“具有古典主义的现代书法”的概念,颇能引发共鸣。汉光书道学会亦曾举办‘2010写什么“东”“西”─东方美学与西方抽像撞击的“书”、“非书”展’,令人一新耳目。而海砚会双年展则更让人赞叹,这些年轻书家的勤奋与创新,为台湾现代书法的发展注入新的活水。

  在个人部分,徐永进的执着最令人感佩,以“原爆.性”书作为例,只见他内在心灵的感悟透过大草书猛爆性地倾泻,写出“狂、野、悚、动、劲、爆、猛、酷、辣”九个大字,字义与书意相发,气势奔腾,视觉上极具震撼力,是台湾现代书法中的代表作。本师杜研农在少数字的布局上多所创发,启迪无数后进,他的“山鸣谷应”书作亦是台湾现代书法中的经典。其他如程代勒的绘画性书作、黄一鸣的书非书、萧世琼强调具有古典主义的现代书法、黄志阳以宿墨及淡墨交织而成的澎湃意象……等都令人赞叹不已。

  二、以“传统与实验”书艺双年展作为探讨的标的 

  根据“2000 年传统与实验书法展”作品的邀请与征选办法,主要规定有两点:一是作品须为书写中国文字的平面作品。二是形式不拘的卷轴册及镜片,最大尺寸以 70×140cm为限,手卷限高40cm。每人缴交二件作品,其中一件是传统作品,另一件须有实验取向。至于为何不直接称为现代书法?傅申曾做了一番说明:

  本次展览所提出的“实验”口号,正说明实验是需要持续不断地进行的。从宏观的历史角度来看,,二十世纪的下半期到下一个世纪确实是中国书史上 的剧变时代,而目前一切变化正值方兴未艾的局面,……所以本展所期望的“实验”作品,是能在提高审美眼光后,继承传统书法中可为己用的优点,更进而加以开拓。不放弃或减弱对传统笔法、结字的功力和审美要求,并在形式美的追求以外,能够力、韵兼顾。要创造有法度又有自我的境界和性灵,有绵延不千断、香古火相传的生命力,又同时能代表新时代审美观的创新作品。

  提出的“实验”口号,不必急于标榜“现代”的说词是有其道理,但“现代”中本来就蕴藏“实验”意涵,二者互为表里,大多数人还是会以“现代书法”视之。傅申又特别点出“实验”作品是在提高审美眼光后. 继承传统书法中可为己用的优点,更进而加以开拓。这种说法已经为“传统与实验书法展”精神做了定调。因此,他也具体做了归纳:

  总括来说,书艺的发展离不开传统,因此本展仍然坚持传统的书法品评的标准,再加上合乎时代的创新要求:

  一、外现的技法功力层面的高品质要求,和个人风格的建立。

  二、书艺神采与个人内涵的精神境界结合的深度要求。

  三、具有民族特色并合乎时代的创新精神,这个总结的意图很清楚,就是希望藉由本展建立具有台湾特色的现代书法,以免流于步人后尘之讥。

  傅申苦口婆心的叮咛,以他宏观的视野,为台湾现代书法点出了一条宽广的通衢大道。在此之前,台湾现代书法已经发展了近三十年,从未见到如此精辟的论辩,而且广泛地获得共鸣。“传统与实验书法展”就在这样的共识中,倏忽十八年过去了,具有台湾特色的现代书法正慢慢地崛起,这就是本文为何以“传统与实验书法展”为探讨文本的主要原因。

  至2017年,何创时书法艺术基金会举办“传统与实验”书艺双年展,已堂堂迈入第十届了。回想在1999年的千禧交替之际,在多位前辈书家与学者的精心策画下,首度以“传统与实验”为创作主题,举办了别开生面的书艺双年展,始揭开台湾现代书法蓬勃发展的新页,而不再是乏人闻问而局促于一隅的书艺活动。

  纵观“传统与实验”书艺双年展,经过十八年来勤勤恳恳的推动,已经是台湾书法界众所瞩目的盛事。我们仔细观察其成长的过程,可以概略分为三个时期,即摸索萌发期、蓬勃发展期和扩大层面期。透过这三个时期的探讨,当可了解其荜路蓝缕的艰辛,以及与时俱进的精神。

  一、 摸索萌发期〈1999~2004年〉 

  1999年底何创时书法艺术基金会策划“千禧年─传统与实验书法展”时,并未声明要以双年展的方式延续这项展览,只说明策展的理念。傅申还为这次展览写了“传统与实验─千禧年论当代书艺”的专文,并由策展顾问群拟定邀请书家共八十四人。另外透过征选的方式,评选出二十九人参与展览。每人均须缴交传统与实验性的作品各一件,这是前所未有的创举。
 
  此举对于习惯传统书写者是极严酷的挑战,中壮代以上的书家,除了少数有实验性书写经验,如吕佛庭、姜一涵、楚戈、杜忠诰、徐永进……等,表现极为精采。其它书家都是第一次面对这种课题,所以有些前辈依然提出传统书作,有些则勉强为之,或有可观之处。中壮代的书家根基于二、三十年的传统笔墨经营,对书体、技法、素材……等书法创作基因的驾驭基本上不成问题,最大的问题可能在于自身对“美学”的涵养。这种创作行为的内在导引力量,正是书法创作能否跃登当代顶巓的关键,无奈一般书家似较欠缺美学(西方美学)、禅道……的钻研,甚且对中国古典书学的深层意蕴表现出陌生感,如此一来,创作表现就显得心余力绌了。

  2001年何创时书法艺术基金会再度举办这项展览,并名之为“二00一‧创时书艺─传统与实验双年展”,依然突显“传统与实验”这个主题,采用彩色印刷,并以“双年展”为名,以奠定往后举办之规模。此次邀请书家有七十二位,征选书家有二十一件,外加蒙藏文字三件,藉以突显其为“文字书写”,而非为“汉字书写”而已。此次展览,大多数书家都能遵守“传统与实验性的作品各一件”的规定,相较于第一届“千禧年─传统与实验书法展”,感觉上已经比较符合策展精神。

  2013年何创时书法艺术基金会举办第三届“创时书艺─传统与实验双年展”,共有九十位书家参与。人数虽减少,但整体书作提升不少。此次展览中,征选的书作表现亮丽,负责评审的李萧锟说:

  较多创意且呈现多元的面貌,少字书及偏重形式的变化与视觉效果的凸出,有显着的进步,在裱褙方面亦有突破,征件者刻意将日本的新进绫布、花纹与图案的设计搭配书法创作的形式内容,试图在现代建筑与现代室内设计的创意空间里,融入更多的时代趣味,可喜可贺。经过前二届的摸索,本届“创时书艺─传统与实验双年展”的体制大致已建立,声誉鹄起,书法界也渐渐接受了实验性书写。

  二、 蓬勃发展期〈2005~2010年〉 

  2005年11月,第四届“传统与实验书艺双年展”如期开展,展览标题已删 掉“创时书艺”,并且走出台北,首度在高雄市立美术馆展出。邀请书家减为五十六位,征选书家增加到三十三位,共有八十九位书家参展。从这个数字可以看出新生代书家热烈地参与,参与征选的书作逐年不断地增加,更显示“传统与实验书艺双年展”依其初衷正蓬勃地发展,而具有台湾特色的现代书法已隐然成形。林章湖提出个人的看法:

  概括言之,传统是“体”,个人实验是“用”,体用兼顾,旨在“传统”功夫与“创新”趣味于当今书家均无偏废,其能双管齐下,以汇江海。回顾前三届老中青书法家集体大展,诚然百家齐鸣,新世纪书法的一股气势隐然形成。
 
  所谓“新世纪书法的一股气势隐然形成”就是指传统是“体”,个人实验是“用”,体用兼顾的现代书法,简单地说就是“学古求变”这是大家的共识,也是台湾发展现代书法中所呈现的特色。

  2007至2008年,第五届“传统与实验书艺双年展”陆续在台北、高雄开展。这次展览首次设定主题,书写内容局限在“流行文化与语言”,并说明创作内容可涵盖流行歌曲、广告词、新世代语汇……等。因此,所参展的书作内容多见流行歌曲与老歌,如以传统书法书写周杰伦的“黄金甲”、“千里之外”,也有名家以现代书艺书写“补破网”、“雨夜花”。更见当代年轻人的口头禅:龟毛、宅男、丁丁是个人才、无三小路用……等。老中青书家以线条、语言抒发了他们对于日常生活的体验与心得,既饶富趣味,又别开生面。对此,廖瑾媛提出一些新观点:长期以来基金会不断提倡台湾当代书艺的“实验”精神。其所引发的效应,除了显现于作品的可视性型态,就更根源性的创作行为而言,究竟要如何跳脱“传统”、再评价“传统”?……其企图“以俗脱旧”的观点,历历可见,特别是相较于往昔对于“实验”二字所作说明,不仅更显具体化,亦更积极展现“非中心化”的意图。

  限制书写内容并不违背基金会不断提倡台湾当代书艺的实验精神,反而更积极展现“非中心化”的意图,“非中心化”的样态实有助于现代书法的多元呈现。2009 年的“传统与实验书艺双年展”以迈入第六届,历时十年,诚可谓“十年有成”。十年进程中,呈现了当代如何把握传统技法与开创新时代风格的方向,更同时突显了当代书法发展中所关涉审美上的各种复杂现象,可当作目前台湾书法发展主流现状的一种缩影。此届没有再定主题,在“实验”的部份,其内容则较为活泼,更具生活性、可亲性,显然是上届实验书作的遗响。

  三、 扩大层面期〈2011~2017年〉 

  2011 年何创时书法艺术基金会接受了中华文化总会的邀请,负责承办首届 “两岸传统与实验书艺双年展”,正式将传统与实验的创作议题策画为两岸书坛结合的大展,这也是海峡两岸历年来规模盛大的一次书法交流活动,此举实已扩  充了层面。台湾书家有五十六人参展,大陆书家则有四十人与会,全部是邀请书家,参展者都是两岸的书法菁英,精采无比,盛况空前。针对此次两岸书法盛事,黄智阳提出一些看法:

  此次展出是继2007年台北“开FUN国际现代书法展”之后,最为全面观照两岸创意书法的重要指标,一定程度的突破了两岸书家间门户之见的障碍,更全面的提高了观摩学习的积极作用。此言甚是,大陆书法人口众多,只有四十人很难涵盖各方书家。此外,受限于展场,实验性书作的尺寸受到严格限制,只能以小品呈现,导致难以挥洒自如,也是不尽完美的地方。

  2013─2014年何创时书法艺术基金会尝试推出主题展─“树卫时代‧2013~14传统与实验书艺双年展”,已堂堂迈入第八届了。此展在“传统与实验”的主轴以外,又以“树”为专题,邀请书家参展。相对于2007年书写“流行文化与语言”的雅俗共赏,此次展览主题“树卫时代”就显得严肃多了。但这是前所未有的跨界合作,即透过书法展览,可以吸引爱好书法艺术的朋友,一起来关心环保护树的议题,扩大影响层面。另一方面,也让林业知识走进美术馆,作软性而艺术化的诉求,应该可以让人更容易接受爱树的道理。

  2015─2016年则延续上一届主题展的方式,以“爱”作为“2015─2016第九届传统与实验书艺双年展”的主题,期盼在纷扰不安的世事中,藉由书法家的笔墨创意,变幻于各种形式风格,将爱的温暖挥洒于人间,并展现“书为心画”的抒情意涵,回归心灵的原乡。

  2017年出主题展─“关键字‧第十届传统与实验书艺双年展”,此时已堂堂第十届了。现在人类处在数位时代之中,每天生活在3 C产品里,使用时最频繁进入讯息的起点,就是关键字,就以关键字为主题,让创作者融合书艺而尽情发挥。但成为一个人创作的主题时,便为成为创作者在这个时空心之所系的哲思或愿景,也成为个人这个时间生命点的关键所向和延伸。

  观察“传统与实验书艺双年展”前后十八年的历程,掀起一阵台湾现代书法热。老中青三代的书家共聚于这个平台,行成一股风潮,不少作品受到评论家的论述与选例,学术研究也渐次开展,可见它在台湾书法发展史上应有一定的价值。

  近年来,有一些书家试图为台湾书艺型态作出归类,期待从经验中找出台湾书法的特色。例如蔡明赞曾将当前台湾书法创作的风格划分为“传统式”、“现代式”、“观念式”三类,传统式的书法注重字体、笔墨技巧、内容的可读性;现代式的书法强调抽象性、绘画性,不在乎内容是否可读;观念式的书法摆脱文字、笔墨、内容、工具……等的束缚,常结合现代艺术的表现形式,而作为装置的、行为的……或其他形式的呈现。此外,郑惠美则将现代书法创作样貌区分为“绘画性书法”、“表现性书法”、“设计性书法”、“观念性书法”、“复合性书法”等五类。黄智阳则认为多元的当代书法的总体表现型态,常见的特质约有四类:传统形式的承传、少字数的抽象特质、水墨技法的转用、时尚语言的介入。本文综合这些研究成果,以历代“传统与实验书艺双年展”实验性书作为样貌分析,大致可区分为“古典意涵的现代书法”、“绘画性的现代书法”、“抽象意涵的现代书法”、”等三类。当然,我们也承认有些作品难以归类,有些作品可以跨类,实难加以完全涵盖。兹分述如下:

  一、古典意涵的现代书法 

  傅申在第一届“传统与实验书艺展”专文中丞指出书艺的发展离不开传统,也就是说要从传统中萃取精华,蓄积能量,经过实验的思维,写出有时代性的现代书法,所以特别称之为“古典意涵的现代书法”,这是最符合“传统与实验书艺双年展”策展的精神,也是台湾现代书法的主流。我认为“古典意涵的现代书法”具有五点特色:

  一、深化点线组合的对比性,而且着重画面的和谐感。

  二、重视点线的驾驭能力,使典线的肌理与质感有深刻的呈现。

  三、文字作为符号表征,须迁就于画面的效果而有所改变,甚至解构再重构。

  四、忽略书写的一次性,弱化文字的文学性。

  五、作品需具有传情达意的感染力,而感染力要靠作者的情绪表达,情绪表达则要在节奏中传导。这类作品如杜忠诰〈斧斤以时〉、傅申〈桧木,刽子手〉、洪根深〈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庄永固〈树德〉、施永华〈树木之颂〉、萧世琼〈木麻黄〉、薛志扬〈松涛竹岭〉、杨平〈树然起敬〉、黄智阳〈神木〉〈……等。

  二、绘画性的现代书法 

  唐代张彦远曾说:“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创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天地圣人之意也。”这是“书画同源”最早的说法。所以书画本同源,二者之间相呼相应,相辅相成,本是极自然的事。以台湾书坛的保守性格和其书法现代化历程来看,建立在“书画同源”基础上并附以现代水墨的成功经验,恐将远高过于日本前卫书道对本地书坛的影响。水墨创作有成的画家对于书法的写法当然不会故步自封,他们会以绘画或设计的观念来布局,甚至佐以色彩,点染背景。这种绘画性沁入书法创作早就有迹可循,在历届“传统与实验书艺双年展”中,更是俯拾即是。其代表作如李毂摩〈松风竹雨〉、施春茂〈想入非非─椰子树〉、程代勒〈花殇〉、陈明芳〈森林〉、……等。

  三、抽象意涵的现代书法 

  台湾书坛在西方抽象表现主义、日本前卫书道及大陆一些“现代书法”的交互刺激下,有些书家开始尝试这种“抽象意涵”的创作形式。在抽象意涵的现代书法中,字体、笔法、文字内容已不再被强调,例如:少数字造形、字形解构、抽象笔墨(坏字、无字)、书法表现抽象画……等这些视觉效果强烈的创作,事实上已失去了传统书法尚韵、尚法、尚意、尚古、尚态、尚朴等书法美学内涵,代之而来的是新奇、狂怪、空灵、趣味、五彩缤纷、大杂烩……。在“树卫时代‧2013~14 传统与实验书艺双年展”中,也存在不少这种书作,如李萧锟〈二山甲骨文〉、徐永进〈老干新枝〉黄一鸣〈漂流“木”〉、赖丽云〈树〉、杜三鑫〈山老鼠〉……等。

  
  艺术创作是自由的,就纯创作的立场言,那是一件极严肃的任务,但就充实人生精神的寄托,那是一项很轻松的活动,能在书法艺术的天地中尽情挥洒的人是最幸福的。反之,如果为了名利挥毫,或总是背负着创作的十字架,甚至有太多的目的性,那艺术创作就成了苦差事。
 
  十八年来,前后十届“传统与实验书艺双年展”中,大家群策群力地灌溉台湾现代书法的园地,使具有台湾特色的现代书法昭然若揭。在不间断十届双年展,参与的书家在近二十年间,每个参与者随着一届届的进行,配合着基金会的热情,不知不觉的将自己在书写上、思緖的转变和成长,非常清楚的烙印下来,随着一次次的展出印象和出版图录的留存,清楚的记录着这段时空台湾书法菁英的演化历程。

  在这样漫长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一些问题。翻开历届专辑,多数作品能在拟古中展现技法的理解,但也有少数书作由于习惯性书写而忽略书法作为当代艺术的属性,其中最当见的是画面留边过多,篆、隶、楷、行、草书体流于堆砌排列,削弱了汉字笔顺的动感,无形中艺术表现的视觉性也难于凸显时代特色了。再究其根本之源,传统线条的驾驭功夫不足,以致线条的律动感不足,无法达到传情达意的目的。因此,惟有深化传统书法的底蕴,透过时代美感趋向的思维,写出时代感的书作。如此,才算是具有台湾特色的现代书法。
电脑版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