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

中评专访:郑建邦谈两岸政治协商

2019-03-18 00:12:21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郑建邦在两会期间接受中评社专访(中评社 张爽摄)
郑建邦在民革住地接受中评社专访(中评社 张爽摄)
  中评社北京3月18日电(中评社报道组)日前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国民党民主革命委员会中央常务副主席郑建邦在民革住地接受中评社专访。从祖父戎马生涯唯一的遗憾,到对政治协商的理解,郑建邦在北京春日的阳光中对中评社娓娓道来。

  郑建邦今年1月2日出席了《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回忆起在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感受时,他用了两个字:震撼。

  “我原来想,40周年是一个时间节点,出于对台工作需要,总书记发表这个讲话。但是我越听越惊讶,我觉得习总书记讲的内容太深刻、太重要了。我们现在进入新时代了,各个领域都面临着一些新问题、新使命、新任务。总书记的讲话,就是回答了对台工作领域的新的问题、新的挑战、新的使命。”

  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会场上,郑建邦感到很振奋,还没听完,他就盘算着回去后怎么组织民革全党学习、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的讲话。

  中评社的镜头捕捉到,大会结束后,习总书记在退场时与郑建邦握手。中评社问郑建邦是否可以透露在与总书记握手时说了什么,郑建邦说,散会时,他看见总书记在面前走过,主动与习总书记握手,说了自己的心里话:“您讲得太好了,太重要了,我们回去要好好学习,认真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用力地与郑建邦握了一下手。

  郑建邦的祖父郑洞国将军是著名的抗日将领,曾率部参加保定保卫战、台儿庄大捷、武汉会战、昆仑关大捷、鄂西会战、第二次长沙会战等战役,屡创敌顽,战功卓著。1991年,郑洞国将军在北京病逝后,海峡两岸曾同时开追悼会。

  郑建邦去年出版了一本有关祖父的书《铁血儒将郑洞国:中国抗日名将郑洞国图传》,书中提到郑洞国将军在临终前曾说,“我曾是个军人,对生死看得很淡。我现在对国事家事均无所憾,只可惜没有看到国家统一。一旦国家实现了统一,国民革命就算彻底成功了!”

  郑建邦向中评社回忆了二十多年前祖父病床前的那一幕:当时郑洞国将军突然心脏病发作,送到急救病房,虽然后来暂时脱离了危险,但是还在观察,老人家自己觉得快不行了,就抓紧时间拉着他的手,跟他说了这段话。“我当时非常感动,因为一个人在告别人世的时候,说给自己亲人的这些话,都是心里话,也是对后来人的嘱托了。作为他的后代,我当时的心情也是难以形容的。”郑建邦动容地说。说完这句话没多久,祖父就不能说话了。

  在这句话之前,郑洞国将军还对家人说,“我是个军人,对生死已经看得很淡了。你们好好生活,不要为我难过。”郑建邦对祖父的一生很了解,知道祖父多少次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确实对生死不是很在意。现在祖父说对国事家事均无所憾,是因为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在祖父病危的1990年冬天,国家虽然不能跟现在比,但是已经富强了很多。“他小的时候、年轻的时候,国家是什么样子?他们那一代人,一生的奋斗就是为了国家富强。所以他说没有什么遗憾。”

   让郑洞国将军唯一感到遗憾的是没能看到国家统一。郑建邦说,祖父当年考黄埔军校,参加东征北伐、抗日战争,都是为了国家的独立、生存、解放。他的后半生,因为有个台湾问题,把很多精力都放在两岸的统一上了。但是很遗憾,在即将告别这个世界的时候,他也没能看到这一天的到来。

   郑建邦说,当年祖父投身革命时,孙中山先生推行国共合作、主张“国民革命”,给他留下很深的印象。祖父曾说,如果两岸一统一,国家大团圆,他们这一代人的诉求就算是彻底实现了。至于往后的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就不是他们那一代人操心的了。

   中评社问,现在两岸的状况是否接近郑洞国将军夙愿实现的时刻了?

   郑建邦毫不犹豫给出了肯定回答,“有些人问我:建邦同志,咱们什么时候能统一?我说,谁也不是算命先生,但是我可以告诉你的是:我们每一天都在统一着,因为统一是个进程,我们在往前走。”

   郑建邦清晰地感受到了祖国统一坚定的步伐每天都在行进,“特别是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对台工作的重要论述。十九大以后,这方面的论述更加全面,特别是习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所作的重要讲话,是一个纲领性的文献。从现在到祖国统一,总书记规划了很多大的方面的工作,我们就按照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按照他的重要指示,把具体的工作抓好落实。我是非常有信心的。”

   习总书记在1月2日的讲话中郑重倡议,“在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共同政治基础上,两岸各政党、各界别推举代表性人士,就两岸关系和民族未来开展广泛深入的民主协商,就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达成制度性安排”。

  “民主协商”和“政治协商”成为了今年两会上的热词,代表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然而民进党当局却频频打压和污名化“政治协商”,许多台湾民众对“民主协商”“政治协商”也不甚了解。民革是八个民主党派中排名第一的政党,郑建邦长期在民革工作,还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谈起对政治协商、参政议政的理解,他感受很深。

  郑建邦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了“政治协商”:“协商”按老百姓的话说,就是“商量”;政治协商,就是用协商民主的方式商量政治、经济、社会等各领域的事。政治是什么?孙中山先生讲过,所谓政治就是大众的事。国家的事,大家的事,我们一起商量,习总书记主张“有事多商量,有事好商量,有事会商量”,这就叫做“政治协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一个最根本的特征之一就是凡事大家商量。放眼两岸也是同样的情况。因为两岸的统一、两岸的未来,关系到每一位同胞的福祉。既然是大家的事,那就得大家在一起商量。”郑建邦说,现在,一些台湾同胞对“政治协商”这个字眼比较陌生,岛内还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故意妖魔化“政治协商”,说是什么统战的阴谋,“这不是阴谋,是阳谋,就是商量。”他强调。

  “岛内一些政客一方面说两岸需要交流,需要和平发展,另一方面又拒绝商量,拒绝协商。那这个事情怎么办?这不是我们所期待的。”郑建邦对中评社说,我们把“协商”这个题目解释好,也把它落实好,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会接受它、欢迎它,就可以一起把两岸关系往前推动。

  郑建邦一直关心着两岸青年的成长,曾亲自推动了两岸新锐设计竞赛“华灿奖”的设立,也对近年来两岸青年之间越来越频繁热络的交流深有感触,他说,五六年前,台湾青年到大陆创业还是一个比较新鲜的名词,可是短短的几年时间,越来越多台湾青年渴望着到大陆来展示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是非常值得重视的一件事,“这既是台湾青年追梦、筑梦、圆梦,也关系着两岸社会的未来。我们要顺应潮流,鼓励更多的台湾青年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

  结合多年从事对台工作的经验,郑建邦认为吸引台湾青年来大陆最重要的事情是落实同等待遇。“我们口口声声讲‘两岸一家亲’,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有些台湾同胞到大陆来,很难像大陆同胞一样工作生活,这应该是我们当前所需要解决的一个大问题。”

  他非常高兴地看到,自从国台办颁布“惠台31条”后,祖国各地相继推出了惠及台湾同胞、特别是台湾青年的措施,受到了台湾各界的欢迎。

  郑建邦建议,“惠台措施”要特别针对台湾同胞、尤其是台湾青年的切实需求。“台湾同胞心里想什么、热切地要解决什么,哪怕是一件很小的事,我们能解决的就一定要想办法解决。比如身份证在大陆的生活中非常重要,吃住行都非常需要。如果没有身份证号码,很多事办不了,这恰恰就是台湾同胞的一个痛点,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就这么一件小事,说起来不难,但一旦解决了就深得人心。我希望我们要下决心,一点一滴做好,让台湾青年在大陆就像在自己家乡一样,很亲切、很便利,这样我们才能实现两岸同胞的民心相亲。”

  (中评社报道组:张爽 林艶 张心怡 徐梦溪 后援记者:张西特) 
郑建邦谈两岸青年交流(中评社 张爽摄)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郑建邦在两会期间接受中评社专访(中评社 张爽摄)
习近平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结束时与郑建邦握手(中评社图片)
电脑版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