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

中评:港区人大代表热议大湾区建设

2019-03-13 00:12:33
香港团开放日,港区人大代表积极为大湾区发展建言献策。(中评社 张心怡摄)
  中评社北京3月13日电(中评社报道组)粤港澳大湾区在今年两会中是一个非常高频出现的热词,不论是在港区代表委员的小组讨论还是在媒体记者采访中都会提到。香港团开放日期间,港区人大代表们分别就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他们普遍认为,香港应该要把握好这个机遇积极作为。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南旋集团主席兼行政总裁王庭聪表示,两会召开前不久,中央公布了《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并公布了首批实施措施,这标志着大湾区建设迈出实质性的不走,令人鼓舞。他认为,大湾区内的社会制度和法律制度不同,分属于不同关税区域,其市场互联互通的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升。这些壁垒要逐一击破,才能促进合理分工,优势互补、深化合作,形成更深层次的融合互动新体系。他建议下一阶段要着力通过自助制度的政策创新,促进大湾区在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个法律、三种货币的情况下,寻求平衡。至于有些人担心香港参与大湾区建设会淡化“一国两制”的优势,他认为这是完全不正确。事实上,规划纲要的指导思想中一直专门指出要全面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方针,严格依法依宪和基本法办事,坚持新发展理念,充分认识和利用“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港澳优势和广东改革开放先行先试的优势。由此可以看出,在中央眼里,“一国两制”既是香港在大湾区的优势,也是粤港澳大湾区迈向国际的重要基础。此外,规划纲要中始终贯穿着一个宗旨,即让城市发挥自身的优势、特点,包括地理优势、产业优势、资源优势、制度优势等。

  王庭聪认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是国家主席习近平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是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的重大建设。同时,也回应了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变革的加速推动,以及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的发展诉求。对香港来说,是推动“一国两制”实现的需要,为港澳扩大发展的空间注入新动能。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也必须抓住。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香港岛各界联合会理事长蔡毅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强的区域之一。大湾区内拥有众多的国际港口,尤其是互相比邻的香港深圳和广州,都是世界排名前十的国际大牌。港口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资源,香港和内地在港口方面具有各自的优势,如何整合港口资源,统筹协调行业物流合作,更好的发挥集群效应?他提出三方面建议,一是 由香港方面和广东方面核准粤港港口行业物流协调统筹及合作中心。这样可以展开深度合作,错位发展,避免无序竞争,减轻内陆腹地货源有一定重叠的问题,提供税收优惠,通关便利机制,智能通关,推动绿色港口建设;二是借助一带一路的机遇以及内地业务委托人的合作,使香港成为高端行业服务业的聚集地和最佳选择地。三是香港要把传统的海运和港口一路领头人吸引到香港投资兴业,成为内地行业和贸易公司拓展国际业务和进入内地市场的双向超级联络平台。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东伟国际有限公司董事长、香港东区区议会议员蔡素玉表示,大湾区规划是中央送给港澳的一只珍贵的梅花鹿,如果我们香港人不懂,不会在这个时候抓住机会,将后悔不止一生一世。很多人会把我们大湾区和纽约大湾区,东京湾区等做比较。她认为,世界上没有一个湾区能够与我们相提并论。我们有很多独特的地方,是其他湾区难以相比的:一是制度上的优势互补,我们有港澳自由开放、各种专业与国际接轨,我们也有珠三角高效的政府运作,两种制度如果能够有机结合,必定能够迸发出难以估量的效果;二是产业上的优势互补,大湾区不同区域各有自己的产业优势,无论在制造业、金融、高科技、旅游、休闲、专业服务、教育等等,都是拥有一个完整的经济体所必须具备的各种要素,而且每一个要素在大湾区的区域里面都是表现非常突出;三是大湾区如果能够融合的好,将是一个人才的大吸盘。由于大湾区的多样性,我们无论在社会制度上受人文社会、经济活动、文化宗教等等,都是一个极多样化的区域,必须必定能够吸引各种各样的人才汇集于此。

  蔡素玉表示,要拖好这只鹿角,必须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政府必须要积极地带领市民大众积极的配合,要加快步伐融入大湾区里面,不能有“皇帝女不忧嫁”的心态;第二,我们也不能有“输打赢要”的心态,我们必须要认清,要取就得要有舍,要舍才能有得;第三,我们要在不影响一国两制的大前提下,大门小门通通尽快开,特别是要做到人流、物流、资金流都畅通无阻。她认为,香港是一个福地,我们香港人一定要认清机遇,尽快地走在大湾区的路上面,我们将来的前景一定是非常的好。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香港科技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朱叶玉如从一名科研工作者的角度谈了对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的看法,第一,要明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定位,合理分配资源。大湾区有很好的科研基础,也汇集了众多优秀的人才。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大湾区的科研资源,根据国计民生的需求,进行布局,强化基础研究以及成果的转化。第二,要明确人才是科技发展的第一要素,政府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继续保持教育经费的支出比例,体现了国家对人才的重视程度。大湾区有不少很好的大学和科研的机构,但相比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的学科还是比较欠缺。他建议这方面要加强布局,并且可以考虑利用香港院校的国际化优势,共同提升大湾区的高等教育水平。另一方面,我们希望可以通过建设优化道外区的科研平台,能够吸引更多的科技人才来到大湾区发展。第三,要采取措施,让科技人才在大湾区安心工作和流动。比如减轻税务负担,这对于来往内地和香港两地的科研人员来说是很大的鼓舞,有利于他们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去做出更大的贡献。第四,大湾区需要以区域协调发展的理念来推动科技创新,可以通过组建大湾区学术联盟的方式,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来实现错位发展和协同效应。

  朱叶玉如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的纲从顶层设计的角度,为大湾区城市群的协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大湾区作为区域合作交流的代表,可以为新时代改革开放探索更多可以推广的经验。我相信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进行,香港和内地的科技交流合作更加紧密,香港也可以进一步发挥基础研究和国际化的优势,在国家科技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港区人大代表、前海管理局香港事务首席联络官洪为民针对人才方面做出了建议,他表示,要做世界一流湾区,必须要国际化,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吸引国际人才。硅谷有一半的科技人员是亚裔,我们这个湾区99%都是咱们中国人。他认为,只有大量吸引国际人才,才能够补足我们大湾区的人才缺口。现在大湾区各个城市都提出人才政策,但现在的做法主要是吸引内地其他省市的人才和一部分海归。一定要针对全球人才,并且创造一个国际人才宜居宜业的环境,才能真正把大湾区建设成国际一流湾区。

  (中评社报道组:林艳、张心怡、徐梦溪、张爽)
电脑版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