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香港社交媒体对近5份财政预算案的舆情声量与关注度对比(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图2 香港社交媒体对近5份财政预算案舆情的正面情绪占比对比(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中评社香港3月14日电/2月28日,香港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发表新一份财政预算案,主题为坚定信心、抓紧机遇、推动高质量发展,在香港社会引发广泛的关注与热议。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通过梳理香港社交媒体涉及本份财政预算案的各项舆情数据、以及来自官方的统计数字,得悉社会舆论最为聚焦预算案所提出的楼市全面撤辣措施,并认为此举能对楼市的发展起到正面刺激作用。不过,也有不少市民认为特区政府在聚焦提振经济的同时,也需关注持续扩大的债务规模,应谨守量力而为、开源节流的理财之道。
如图1所示,与近年来的几份财政预算案作对比,最新一份财政预算案的社交媒体声量虽相对较高,但其关注度却不及2020至2022年度所发表的三份财政预算案,也仅较2023年度的预算案高约一成。这是因为2020年的财政预算案是疫情爆发后的首份预算案,社会尤为关注特区政府会提出哪些措施以应对疫情、稳住民生经济;此外,这也是特区政府时隔9年后再度宣布全民派发现金,由于该举措直接关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故令2020年度的预算案在近几年来掀起了最大的舆论反响。而2021、2022年度的财政预算案,也接续了此前的派发现金模式,分别向全民发放5000及10000元的电子消费券。至2023年,由于派发电子消费券的做法逐渐成为常态,故在社会引发的舆论热潮开始退却。
而本份财政预算案,特区政府停止了派发电子消费券的经济刺激措施,并将整份预算案的重点放在楼市全面撤辣之上,因此令预算案所直接影响的群体明显收窄,故在社交媒体录得的关注度才较2020至2022年度有明显跌幅。不过,楼市全面撤销辣招,虽看似仅影响业主、准业主与地产商等利益持份者,但实则却对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行意义深远。有舆论表示,楼市作为反映经济表现的两大主要指标之一,其好坏走势对香港经济的发展牵一发而动全身,更关乎香港整体金融体系的稳定,故此份财政预算案对市民信心预期以及未来经济行为的影响十分值得关注。
由图2可知,本次财政预算案所掀起的社交媒体热度虽不算高,但社会整体反应却相对正面,其所引发的正面情绪占比高达43%,仅较2022与2023年低。当前环球经济形势并不明朗,美联署仍维持高息环境,香港经济在疫后并无出现预期的快速反弹,令社会对经济发展的前景持审慎与观望的态度。不过,在上述诸多负面因素的影响下,香港社交媒体舆情仍能对本年度的财政预算给出相对乐观的分数,可见预算案中有不少措施的确有力回应了民意,并让市民看到了在逆境中砥励前行的希望。
如前所述,香港社交媒体对本次预算案最关切的重点无疑是楼市辣招的全面松绑。从图3可知,在整体涉及预算案的舆情中,物业市场范畴的关注度占比最高,为22%;其次是特区政府持续扩大的发债规模(关注度占比16%);再者是与一次性纾困措施相关的支援市民及企业范畴(关注度占比14%);接下来则分别是排名第4、5的打造香港品牌(关注度占比13%)与增加收入(关注度占比7%)范畴。在财政预算案讨论中排名前几位的范畴,大多都切中了市民对当前经济最聚焦的议题,包括多月来持续下行的楼市、特区政府连年增长的财赤及持续扩大的福利性开支、以及疫后复苏未如理想的旅游业等。
据图4可见,反映楼价变动的中原城市领先指数,在近月接连突破自5年来的历史低位,反映楼价的下沉的确已响起一个警号。政府多年前为压抑楼市炽热气氛而设立的辣招,因此也在近月引发争议,不少舆论质疑其是否仍有存在的必要;有观点更忧虑楼市一路下跌,将令负资产个案拾级而上,可能会危及整个香港的金融体系稳定,并令大批市民的资产价值缩水,最后会造成通缩加剧形成恶性循环。
结合图5可知,早在去年10月施政报告发表以前,社会已出现不少有关楼市撤辣的讨论,可见市场在半年前已对楼价下行出现一波焦虑情绪。施政报告宣布减辣后,有关全面撤辣的舆情关注度虽有所减退,但由于楼市未因减辣的宣布而明显回暖,故社会在今年后又开始酝酿全面撤辣的舆论,令有关楼市撤辣的关注度在社交媒体持续升温。虽然,早前有不少观点担心一旦撤销全部辣招,楼市或再度出现炒卖气氛面临全面失控,但这种观点逐渐为更多担心楼市泡沫爆破、被迫硬着陆的声音所盖过。如图5所示,涉楼市撤辣讨论中的正面舆情关注度占比自今年1月起不断上升,至本月更达至过半的态势,足见社会已逐渐形成撤辣对经济发展长远有利的基本共识。事实上,楼市全面松绑亦的确有力调动了市场气氛,在特区政府宣布撤辣后首个周末,某发展商推出的新盘在首轮销售数小时内即火速售罄,而二手市场的成交量也录得近一年来新高。
此外,香港特区政府在宣布全面撤辣的同时,亦上调了不同楼价的按揭成数上限,并暂停了物业按揭贷款假设利率上升200基点的压测要求。因此,有舆论忧虑,虽然楼价目前未至于在撤辣的刺激下大幅攀升,多数入市的买家也是基于自住需求,不少人仍对楼价的走势呈观望态度;但随着未来利率环境的转变,撤辣再加上放宽按揭成数、取消压测等几剂猛招的加乘,很可能会令短炒套利的气氛迅速回笼,或令无壳蜗牛所面临的处境更加艰难,因此期望特区政府能信守承诺,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动及时调整有关楼市政策。
除楼市撤辣外,香港社交媒体对财政预算案另一个关注焦点,是特区政府未来将持续扩大的发债规模及可能引发的财赤危机。由图6可知,自疫情爆发后,特区政府为应付急速增长的非经常性开支,开始日趋依赖以发债方式增加财政收入,其在未来数年的发债规模更将升逾千亿。有舆论表示,政府大幅举债虽然能短期套利,但此举只是透支未来的财富,忧虑目前所面临的财赤缺口若不能有效改善,或造成“债冚债”(发新债偿还旧债)、世世代代债留子孙的不利局面。而从图6展示的数据也可反映这类担忧确有其必要性,据政府公布的预算统计,至2028/29年度需偿还的债券款项将高达1078亿,较该财政年度发行债券所得更超出128亿。
前述忧虑观点续进一步指出,特区政府近年来之所以频频宣布发债,主要是过往表现出色的地价收入在高息环境压抑下大幅缩水。从图7可知,自2022年3月美联储宣布加息后,市场对楼价的走势预期开始逆转,特区政府在2023/24年度的实际地价收入占比(13%)也大跌10个百分点,较当初预算案所预期的850亿缩至194亿。由于当前市场预期美联储或推迟至下半年才展开减息周期,因此特区政府在本次预算案中对地价收入的估计不算乐观,仅有330亿在整体收入中占5%。
虽然本次财政预算案宣布了撤辣等提振楼市的有利措施,但长远而言楼市的走势与利率环境息息相关,因此不少对楼市前景抱持观望态度的市民,仍对特区政府未来的财政状况感到隐忧,社会也响起越来越多担心政府陷入结构性财赤的声音。
结合图8、9、10可知,在特区政府录得财政赤字及财政储备下降的几个财政年度,香港社交媒体对特区政府财赤的忧虑指数皆曾录得45以上的高位,仅2021/22年度(2021年4月至2022年3月)维持在40以下的较低水平。足见,连年的财赤不仅冲击着特区政府的财政健康,也令市民对未来经济前景的信心大打折扣。该忧虑指数多次出现峰值的时间节点,大多与特区政府花费大量公帑作一次性纾困或发展大型基建、以及宣布发债的时机相吻合。香港最新一份财政预算案公布后,市民对特区政府财赤的忧虑指数虽看似回跌,但并不代表这种焦虑情绪已经消失,只是预算案中提及将推迟正在前期规划或构思阶段的项目(如明日大屿等),令市民稍微在庞大的财政压力下喘了一口气。
特区政府透过发债虽能短暂填补财赤缺口,但从以上的数据反映可见,多数市民并不认同将发债当收入的财政管理模式。虽然除了发债以外,本次预算案还透过减少退税、退差饷等一次性纾困措施的幅度,或对高收入及豪宅实施累进税制,以及增加商业登记费等公共服务费用的做法,尽量最大化现存创收项目的盈利表现;但有观点认为,此举仅能对冲很小的赤字部分,长远而言若不能拓宽税基开辟新财源,将难以破解结构性财赤的难题。不过,也有舆论表示,特区政府目前不宜再增加新的税项,否则将损害香港享有的低税制优势,对本地经济发展造成难以估量的伤害,包括早前盛传的资本增值税、抑或会令基层市民百上加斤的消费税,都不是用以增加财政收入的明智之举。
短期内大幅提升地价收入以外的财政来源绝非易事,因此多数市民认为,为了控制赤字规模的增长、维持财政健康,特区政府未来需着力开源以外的另一个抓手——节流,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开支。透过观察社交媒体的舆情数据发现,在多项特区政府开支中,近期最备受热议的两项,当属为残疾人士提供的运输服务和政府长者及合资格残疾人士公共交通票价优惠计划的财政拨款(下简称“2元乘车优惠开支”)、以及公务员的薪津与退休金开支。
有关2元乘车优惠的讨论,尽管多数舆论理解并支持这项政策关爱长者的良好初衷,但对其落实的实际情况却抱有不少怨言。据图11可知,自从特区政府在2022年初将2元乘车优惠政策的涵盖范围扩大至60岁或以上长者外,该项计划的拨款随即在2022/23年度翻倍激增,在人口老龄化、“长车短搭”等因素的催化下,其更在接下来两个财政年度以双位数的百分比增长,于最新的2024/25年度预估将升至63亿以上,长此以往将对特区政府财政构成不小压力。有观点指出,导致2元乘车优惠开支不受规模疯涨的主因是机制遭滥用,很多长者为图方便都选择“长车短搭”,在长途路线上仅乘一两站却需政府补贴整个车程的费用,其建议特区政府采纳海内外其他地区的做法,以实际的乘车路程计算车费,与巴士公司等公共交通服务提供商做好协调,令这项德政能在不浪费公帑的前提下可持续地维系下去。
而对于公务员薪津及退休金方面,不少市民同样颇有微词。如图12所示,近几年来,香港虽历经疫情阴霾,各行各业的经营与收入皆饱受冲击,但公务员的薪津与退休金开支却连年增长,稳定占据特区政府经常开支的4成5至5成左右。即便在公务员被冻薪的2021/22财政年度,因为职级晋升或加班补贴等原因,整体用于公务员的开支仍有约2%的增长。有观点反映,公务员薪津与退休金在这几年连年上升,似乎完全不受经济疲软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与普通市民所感受到的日常生活完全脱节,更质问特区政府所声称的“共渡时艰”究竟体现在何处。多数舆论认为,公务员薪津与退休金作为一项如此庞大的经常性开支,在目前财政收入不佳的景况下对财政健康构成很大的威胁,建议政府应从两个方面着手改善:其一,裁减冗员,减少不必要的部门与职位以精简人手、提升效率。其二,在不影响基层公务员生计的前提下实施减薪,如将中高层公务员的薪酬降低10%至20%,并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津贴开支;有学者认为,此举将能为政府每年节省约百亿元支出,对于弥补赤字的作用可谓相当明显。
中评智库认为,新一份财政预算案对准市民忧虑经济下行、楼市不振等痛点作出有力回应,全面撤销针对楼市的各项辣招并放宽按揭成数、取消压测,增强了市民重投楼市的信心,不仅在短期内对投资消费有正面刺激,长期而言也有利于整体经济的稳定发展,值得肯定。不过,特区政府也需正视近年来不断增长的财政赤字,不能过度依赖发债手段弥补财政缺口;应着重从节流方面入手管控好开支,遵循量力而为之道维持财政健康,并顺应民意切实展示共渡时艰的决心。
(记者:林昊,分析师:陈日嘉,工程师:吴悦柠,研究员:林东阳)
图3 香港社交媒体涉本年度财政预算案讨论中各范畴的关注度分布(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图4 近5年来中原城市领先指数的变化走势(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图5 近半年以来香港社交媒体在涉楼市撤辣讨论中的正面舆情关注度及其占比变化(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图6 2019至2029年度特区政府发行债券所得收入及偿还款项的对比变化(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图7 特区政府近6个财政年度的收入结构变化(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图8 近6个财政年度的政府收入与开支对比变化(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图9 近6个财政年度以来特区政府的财政储备变化(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图10 近5年来香港社交媒体对特区政府财赤的忧虑指数变化(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图11 近6个财政年度以来为残疾人士提供的运输服务和政府长者及合资格残疾人士公共交通票价优惠计划的财政拨款变化及按年增长百分比(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图12 2019/20至2022/23年度以来公务员薪津及退休金开支变化及其按年增长百分比(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