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与自然

中评现场:两岸媒体人化身一日熊猫饲养员

2024-09-13 01:18:59
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都江堰基地(中评社 马一鸣摄)
熊猫檂檂,性格沉稳的“i熊”,听说它常常独自静坐思考“熊生”。(中评社 马一鸣摄)
  中评社成都9月13日电(助理记者 马一鸣)日前,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参访位于四川都江堰市的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都江堰基地,选定新一对赴港大熊猫。9月12日,两岸媒体人也来到了都江堰熊猫研究基地,近距离参观可爱的大熊猫并瞭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同时化身国宝的一日饲养员,为它们摔竹子、制作窝窝头、剪竹叶等。

  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是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直属事业单位,主要职能是开展大熊猫野外生态与种群动态研究,承担全国野外大熊猫及其栖息地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评估和大熊猫野外种群动态监测;负责大熊猫人工饲养、繁育、遗传、疾病防控以及相关技术标准和规程的研究与开发,承担全国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珍稀野生动物遗传资源管理及基因库建设,承担全国大熊猫谱系管理;开展圈养大熊猫野化培训与放归、野外引种工作,开展大熊猫栖息地珍稀野生动植物保护研究,指导和开展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珍稀野生动物救护工作;协助组织和开展大熊猫国内外合作交流,负责技术指导,开展合作研究,承担大熊猫国内外合作交流平台建设;推动大熊猫文化建设、科普教育和宣传工作;开展大熊猫相关科技成果转化、技术推广与人才队伍建设等工作;承担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科学技术支撑工作。多年来,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坚强领导下,熊猫中心践行初心使命、开拓创新、砥砺奋进,在大熊猫保护研究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

  据悉,都江堰基地是5.12汶川大地震香港特区政府援建四川的标志性项目之一,于2011年9月动工建设,2013年7月建成投入使用。基地分为大熊猫救护与检疫区、大熊猫疾病防控与研究区、大熊猫康复与训练饲养区、公众接待与教育区、自然植被区和办公与后勤服务区等6个区域,主要开展大熊猫野外救护疾病防控研究、隔离检疫、老龄大熊猫保育、国内外合作交流、公众保护教育等工作,饲养着大熊猫、小熊猫、黑熊和雉类动物。

  换好工作服,两岸媒体人进入圈养区域,见到了2001年出生的高龄大熊猫,近距离观看基地饲养员向熊猫投喂食物,在场媒体人纷纷被大熊猫的萌态所感染。接着,一日熊猫饲养员体验正式开始,首先是摔打竹子,饲养员告诉记者:“圈养条件下为了保护熊猫的牙齿,我们会把竹子摔破再拿给熊猫吃,所以一般圈养熊猫的寿命会长于野生熊猫,寿命最长的一只大熊猫达到了享年38岁。”摔竹子听起来简单,但确是一项力气活,需要将长长的竹子垂直于地面握紧,其中一只手握到最末端,双脚分开且双腿弯曲,再使劲摔下去,在摔的同时不能松手。

  下午,两岸媒体人体验了为大熊猫制作窝窝头和为老年熊猫剪竹叶。中评社记者瞭解到,在人工圈养环境下,喂食窝窝头以及果蔬,是给大熊猫补充营养和微量元素的最佳方式。所有能吃固态食物的大熊猫都能吃到窝窝头,它富含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专门为大熊猫配置,可以让他们保持最佳状态,这种健康的小吃可以作为竹子以外的补充。

  在游览区参观大熊猫时,中评社记者还偶遇了从港澳组团来旅游的游客,他们告诉记者,自己在小时候也有在香港见到过大熊猫,也在来到基地后知道了都江堰基地是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所投资建设的,感到非常开心。

  此次四川行活动中,来自两岸的媒体人将去往甘孜藏族自治州稻城县、乡城县、得荣县以及成都市进行参访采风,从川西地区走到“天府之地”,用脚步丈量甘孜高原,眼观自然风光,用镜头记录四川的风土人情,瞭解该地区的乡村振兴、生态治理、经贸交流现状,参访大国工程基地,感受其历史文化、民族团结和科技进步。
星野和牧野是一对儿双胞胎。(中评社 马一鸣摄)
熊猫吉福,出生时体重270克,是现存出生体重最重的熊猫,喜欢上树。(中评社 马一鸣摄)
熊猫张卡和它的孩子,张卡是全球首只放归野外雌性大熊猫张想的母亲。(中评社 马一鸣摄)
基地内“香港特别行政区资助援建”标识(中评社 马一鸣摄)
两岸媒体人观看大熊猫纪录片(中评社 马一鸣摄)
两岸媒体人更换工作服(中评社 马一鸣摄)
两岸媒体人摔竹子(中评社 马一鸣摄)
摔完的竹子要去送给熊猫吃(中评社 马一鸣摄)
熊猫的粪便(中评社 马一鸣摄)
“一日饲养员”们瞭解熊猫习性(中评社 马一鸣摄)
两岸媒体人体验为熊猫做窝窝头(中评社 马一鸣摄)
窝窝头成果展示(中评社 马一鸣摄)
两岸媒体人为老年熊猫剪竹叶(中评社 马一鸣摄)
一日饲养员体验结束,颁发“结业证书”(中评社 马一鸣摄)
电脑版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