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回眸
2015年10月号,总第214期

对台湾武装抗日的几点甄辨
李理(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台湾史研究室副研究员、博士
  1980年代以前,台湾的历史教育作为形塑国家意识的重要手段,把“中国历史”作为自己的历史,所要形塑的国家意识当然也是“中国意识”。但1987年解严之后,这种情形却有了急遽的转变,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所谓“台湾主体意识”的加强。“台湾主体意识”使台湾史研究成为新的显学。中央研究院及各大学历史系所,开始加强台湾史的研究,并纷纷将台湾史从原来的历史系所中分离出来,成立新的台湾史研究系所,台湾史的研究成果也如雨后春笋般地生长出来。但其中有一些专家学者,有意将“台湾主体意识”导向“台独意识”。他们打着经世致用的旗号,将研究重点放在“日据时期的历史”及“原住民的文化与族源”上。他们以“原住民文化与族源”的研究,试图摆脱中国情结上最大的负担——“唐山移民”的后裔身份,来达到塑造新的“台湾民族”的目的。而他们对于“日据时期历史”的研究,往往侧重于将台湾一切美好的事物归因于“日据时代的经验”,刻意隐藏一些不愉快的经历,以重塑这个时代的记忆,企图以强调台湾现代化始于日据时期,台湾的经济成就主要依赖于日本人当年的建设,藉以贬低清朝统治以及光复后国民党政府的统治,来达到脱离中国联系的台湾认同,及造成这种认同的历史记忆动向。这种错误的历史观,在台湾武装抗日运动的简释上也有所体现,即是将台湾抗日中寻求台湾民族自决及独立的因素与今天的“台独”联系起来,利用错误的“去中国化”的“台独”史观,以各种台湾史书籍及改革中、小学历史教科书,逐渐将台湾主体性问题,在历史观上导向“台独意识”,以改变台湾人的历史认同与爱国之心,故我们必须以历史史实给予甄别与反驳。……  
(全文请参阅中国评论新闻网: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