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水扁提出「台湾主体意识论」意欲为何?
.「台湾主体意识」的概念内容为何?
.为什么说这个新概念比「台独意识」具有更大的欺骗性?
.怎样化解「台湾主体意识」?
.新型的两岸关系包括哪些重要内涵?
陈水扁在经历「三合一」选举惨败后,闭门良久,苦思对策。经过一段冗长的沉默后,抛出了「元旦文告」和「春节讲话」,采取了新的主动进攻:大谈「台湾主体意识」,说要推行「台湾主体意识路线」;接着提出「积极管理,有效开放」,及「自下而上的宪改」;又以「国家认同」为由提出废除「国统会」与「国统纲领」,为两岸投下了一颗震撼弹。他公然背弃「四不一没有」的承诺,让世界跌落了一地眼镜。
陈水扁的一系列动作,是不是仅仅为了摆脱「三合一」选举后的危机?如果我们这样看待他,未免太轻视了他的企图。尤其他大打「台湾主体意识」牌──这个我们不熟悉的新概念,又意欲为何?
陈水扁为什么要祭出「台湾主体意识论」
陈水扁从「元旦文告」到「春节讲话」,以相当的篇幅强调了「台湾主体意识」,并把这种意识上升到他未来将要贯彻的一条「路线」;这不是他心血来潮的随意胡诌,而确实是精心炮制了一条新路线,以取代原有的「台独路线」,企图制造一个新的游戏规则,来重新掌控台湾的舆论权。
「台湾主体意识」是李登辉执政的十二年期间,精心制造的一种新的「台湾意识」,陈水扁执政后又继续加以锻造,核心是塑造一个台湾的「国族观」。它的基调是:凡生活在台湾、认同台湾的人都是新台湾人,新台湾人是台湾的主人,台湾是一个事实「独立」的国家,台湾的利益与命运应该由二千三百万新台湾人决定。这样的论述,较「台独路线」更有市场,几乎百分之八十以上台湾民众赞成这样的论述。
二○○四年始,李登辉组织「激独分子」开始撰写系列「愿景.台湾」丛书,来「提升台湾的主体意识,确立对台湾国家的认同」,为「台独」制造理论。其中关键的一本书叫《台湾主体性的建构》,由李永炽、李乔、庄万春、郭生玉撰写,他们胡诌拼凑出一套「理论」,说四百年来,台湾一直被外来人主宰,「没有自我存在的主体性」;直到「终止戡乱后,台湾已明确地脱离中国内战体制,已经不再是『国共内战』的一环」;台湾开始「切离中国,独自走自己主体之路」;「台湾意识逐渐取代中国意识,成为台湾民意的主流」;「台湾要主体化、一体化,必须『去外来化』」(1)。李登辉倡导的「心灵改革」、「新台湾人」、「生命共同体」等,就是要台湾人从心灵到精神,把中国意识转换成「台湾意识」,获得所谓「近代个人主体」,形成在台湾岛内居住的所有台湾居民对台湾的自我认同,然后形成一个「生命共同体」,形成以台湾为中心的国家认同。一九九○年后,台湾经过政权的「本土化」、制度的「民主化」,逐渐形成了有别于中国大陆的新制度与新政权,人民有了新的生活方式,带来了新的价值观,「台湾主体意识」就是从这时候萌发起来的。
这个「理论」较激进的「台独理论」更具逻辑性与欺骗性,它从历史、地理、文学、社会、政治各方面来论述台湾主体性形成的「必然趋势」;它承认台湾人多数来自中国大陆,台湾一直是外来政权的附庸(包括中国大陆的郑氏、满清、蒋氏的统治);「台湾自古以来,没有自己的国家,更没有自己国家的传统」,登岛的人皆冒「六死、三留、一回头」的艰险,「成为无国的岛民」。因此「台湾的土地,就成台湾人的共同生命」。所以,「唯有台湾人不分早到晚到,不分族群、外省和本省,人人心中有台湾,对台湾有强烈的认同感,国内的族群对立,统独纷争才可消除,也才能凝聚『台湾生命共同体』的情感,团结一致保卫台湾的安全,为台湾永续发展而付出」(2)。这「理论」较早先「台独」制造的「台湾自古不是中国领土一部分」,「台湾人不是中国人」,「台湾文化不是中国文化一部分」等极端「理论」,有更大的空间,更容易被多数人认同,在野党也难有反制的理论,所以更具危险性。
陈水扁在「元旦文告」与「春节讲话」中,就是根据以上「逻辑」宣传「台湾主体意识路线」。他回避了民生问题与经济问题,回避了系列弊案的责任,回避了民进党对他独揽大权实行一言堂的批评;却大谈「台湾意识」与「台湾精神」,称「过去被外来政权视为禁忌的『台湾意识』逐渐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在人民的心中茁壮,以台湾为中心的主体意识摆脱了历史的窠臼与政治的教条,发源于二千三百万人民对自我的认同、土地的情感,以及命运与共的体验」;「台湾是我们的国家,土地面积三万六千平方公里,台湾的主权属于二千三百万人民,并不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的前途只有二千三百万台湾人民才有权决定」,「台湾主体意识路线是我们必须坚持的路线」(3)。
|